“草原上的格桑花 ,你把歌声献给雪山,养育你的雪山;你把美丽献给草原,养育你的草原……”在藏北高原,几乎人人都会唱那首高原情歌《卓玛》,在他们心中,彭燕就是那个美丽姑娘卓玛的化身,是一朵盛开的格桑花。
“老西藏精神”的传人
宋景原(西藏军区副政委):作为十八军的后代,我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有着特殊感情。近些年来,随着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有人认为“老西藏精神”过时了、不吃香了、没意义了,但彭燕用行动有力地回击了这种论调。去年4月份,西藏军区组织师团职干部集训,我安排那曲军分区将彭燕的事迹做成电视专题片在集训连播放。集训连的干部大多是在藏工作20年以上的“老西藏”,他们对彭燕的事迹非常认同。这说明“老西藏精神”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抛弃,而且在新一代西藏军人身上还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
侯善良(西藏那曲军分区司令员):当年,许多藏族群众正是通过部队官兵认识共产党的,今天,彭燕用自己对驻地群众的一片赤诚赢得广大牧民的尊敬。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忠实践行了我党我军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在那曲各族群众中传播党的温暖,树立了解放军的良好形象。牧民发自内心地喜爱她、尊重她,就是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热爱解放军。
杨懿(西藏那曲军分区政委):许多人讲,在西藏工作,躺着也是作贡献。但作为门诊所乃至军分区唯一的一名女军人,彭燕在高原工作的12年里没有一刻“躺”得住。彭燕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跟那些“老那曲”、那些在那曲牺牲的烈士们比,自己吃的这点苦算得了什么。可见,“老西藏精神”已内化为彭燕献身高原的精神支撑。
普通老百姓的贴心人
嘎玛泽登(西藏那曲地区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一次,我去牧区检查工作,看到有几名医生在为牧民检查身体,其中有一名瘦弱的女军人很显眼,这是我和彭燕的第一次见面。我站在一旁仔细观察,无论是为牧民量血压,还是分发药品,彭燕都态度和蔼、耐心,语气亲切,怪不得牧区的群众都这么喜欢她。
格培(西藏那曲县那曲镇林廓居委会一组组长):彭燕到那曲不久,我就和她认识了。当时,她到我们组巡诊,虽不会说藏语,但一脸真诚的笑容,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当再来巡诊,她已能讲一些日常藏语了。没过多久,我们组的居民与彭燕就都很熟了,手里几乎都有她的电话号码。一遇到困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彭燕,他为我们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
孙晓芹(西藏那曲军分区干部张迎军的妻子):在军分区,彭燕既是门诊所护士,又是官兵的心理辅导员、家庭纠纷调解员。不怕大家笑话,嫁给那曲军人,曾让我后悔。有一年,我不远千里来探亲,可由于那段时间军分区工作忙,爱人经常加班陪不了我。这让我很生气,找茬跟张迎军大吵了一架。彭燕知道后,来家看我,跟我聊了很多,告诉我许多那曲军人的苦事、难事、伤心事。聊到后来,我对丈夫不仅没有了怨气,还为他心痛得直掉泪。彭燕就是这样一个热心人,只要有官兵家属到那曲探亲,彭燕都主动上门聊天,许多家庭矛盾和纠纷就这样被她不经意地化解了。
弱势群体的热心救助人
尼玛曲加(那曲班戈县青龙乡牧民):在我们青龙乡乡亲眼里,最敬仰的山是娘热山,最美丽的人是彭护士。几年前,我患了肺病,咳得下不了床,家里无钱医治。一天,彭护士来到我家巡诊。她不嫌我身上臭,细心给我看病。之后,彭护士每次到村里巡诊,都不忘给我送药,直到我身体好起来。好心的彭护士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帮我家脱了贫。2003年,军分区开展扶贫活动,彭护士帮我家提交了申请;没过多久,村里就通知我到班戈县人武部办理相关手续;1个月后,彭护士就给我家送来8只绒山羊,并告诉我,只要好好养,就一定可以脱贫致富。现在,我家养的绒山羊已超过100只,仅卖羊毛一项每年就可以收入几万元。去年,我家盖起了新房,购买了农用车,还把女儿送到县城念书。
张莉(西藏军区总医院五官科护士):我和彭燕既是军校同学,也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我的印象中,彭燕的心最软,只要看见身边有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她都会想方设法伸出援手。有一次,彭燕对我说,那曲有许多小孩到了入学年龄,因为家里穷上不了学,她想帮帮他们。彭燕家的情况我了解:夫妻俩一个月工资加起来虽有1万多元,但丈夫张涛老家在湖北农村,她的父母身体多病,经济并不宽裕。至今,彭燕已收养4个孤儿,资助7个孤儿上学。
央金(那曲地区民政局局长):2003年,彭燕就来民政局了解那曲敬老院老人的情况,之后,她为每个老人建立了一个“医疗健康档案卡”。敬老院的德吉阿妈,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很多年了,一直没有治好,关节肿得下不了床。从踏进敬老院那天起,彭燕就把德吉阿妈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经常给她换洗衣服、梳头、擦洗身子,还坚持定期给她做针灸、按摩、贴膏药。现在,德吉阿妈已经能够下床活动了。(本报记者 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