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某著名电视台总监的改版主旨:打造一个没有新闻的纯秀场卫视。每个地方台几乎都要选一次秀,相一场亲,面一轮试,炖一碗养生汤,编一段离奇人生,凑一场亲情恶斗……
电视发展到今天,在技术上它比平面媒体和广播走的更快更远,影响力上也是更迅更广,电视能够承担起的传媒责任是更加重大和显著的。因而,均衡电视内容上的结构份额,是中国电视亟待解决的要务。比如加大对新闻类节目的投入,不仅报道新闻本身,而且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样化的解读与分析,争鸣与辨析。比如对人文、史料性的探秘与追溯,提供更多的背景与翔实资料。为什么CCTV-9纪录片频道这么晚才开播亮相?为什么一档又一档读书节目不是夭折就是走样?为什么讲坛类的节目只火了一个,也仅仅只火了一阵?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不能坚守,并且不放过对这类节目的所谓经营性要求。谁来出钱制作决定了节目的方向性。
我认为即使在娱乐类节目里也可以实现:在父母们娓娓地讲述中,理解天下的亲情;在诚实地打扰中,认识爱情;在健康风趣的天天课堂里积极向上;在宁静的夜晚里连线,清谈情感纠葛。区别在于不是用娱乐的思维去简化思想,而是用有趣的电视表达去解构主流价值观。
这很像食品与健康的关系。过去我们能吃一顿红烧肉不易。今天突然发现,满足大家吃红烧肉的需求,也是一种对健康的伤害。我们正处在由紧缺向富裕过渡的阶段,电视剧、一些低质的娱乐节目就好比是红烧肉,因为受众喜爱,电视就由着性子的过剩性提供。而不是富有前瞻性地加以节制和调整,吃肉也要吃菜、吃鱼、吃蛋,精工细作,注入更多精神养分,多一些理性思考的成分。
固然这样的期许是更费力的一个路径,需要电视人的勤勉。同时也需要各电视台的决策者,不只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电视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时也应当成为一个社会责任的担当者,价值观传递的引领者,新闻时政的观察者,受众健康愉悦的输送者。(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