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02日 星期四

    人才支撑发展 发展造就人才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徐家新谈人才工作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02日   02 版)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一年了,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怎么样?光明日报人才版与光明网人才频道邀请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徐家新做客光明网,请他就相关问题与网友互动交流,下面刊载部分内容。(更多内容见光明网人才频道http://rencai.gmw.cn)

        国外逐渐接受“人才”概念

        主持人: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下一年来人才工作进展情况。

        徐家新: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就人才工作方面的问题做一个交流。去年五月,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紧接着又颁布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应该说,会议的召开和规划的颁布,是我国人才发展史上的大事。这次会议引起了社会舆论包括网友的广泛关注,也包括海外媒体、海外人士的关注。

        “人才”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国外一般讲“人力资源”,但是这一两年,国外开始逐渐接受“人才”这个概念了。比如说去年和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连着发了两个报告,都是讲人才的,而且用的就是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的“人才”这个词,这说明“人才”这个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这一年来,人才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基本建成,重大人才政策创新和重大工程实施都有新的进展,基本形成了你追我赶、整体推进的可喜局面,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这么一个共识,已经逐渐被社会接受。

        创造条件激发人才

        主持人:有网友问,现在一些地方搞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提供人才公寓,这是不是“有失社会公平”?

        徐家新:这也是前一段网上媒体热议的话题,最近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出台了吸引人才的特殊政策,其中包括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通过租赁方式提供“人才公寓”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北京市提出要为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一万套以上的人才公寓,还有其他一些地方比如上海、广东都陆续推出了类似的人才公寓相关政策。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坚持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方向,这些年来国家也出台很多惠民政策,但是,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讲坚持社会公平,不是简单的均等化,更不是倒退到计划经济年代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旧观念中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人才这一第一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国家社会应该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推动科学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高端人才高看一眼厚待三分,创造比较好的条件激发人才。

        不能因噎废食埋没年轻人才

        主持人:现在,一些年轻干部成长快,有人持怀疑态度,您怎么看?

        徐家新:伴随人才成长经常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一些年轻人因为成长进步比较快而受到质疑,网上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不可否认,目前用人上确实有不正之风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在大胆选拔年轻人才上,我们应该更多从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使用规律上认识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埋没年轻的优秀人才。

        我们搞人才工作经常讲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成长有一个黄金期,黄金期一般在25岁—45岁,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特质往往特别强烈,如果这个时候给予他理解、宽容和支持,就能使他尽快成长,尽快发挥作用。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就要克服嫉才、贬才、轻才、弃才的观念和做法,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要善于尊重和运用人才成长和人才工作规律,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搭建舞台和平台。还有就是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有一个操作上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止步不前。

        建“宜居大国”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主持人:有网友问,最近有些媒体刊登我国出现“新移民潮”的报道,请问您如何看待?

        徐家新:最近媒体比较关注这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这种现象。从我们做人才工作的角度看,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入,随着技术、资金的流动,必然会带来人员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流动很大,一直到去年,我们派出的各类留学人员是160万,大概有50万回来了,多数还在外头。而现在我们通过“千人计划”引才,引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我再说一个数字,通过这两年“千人计划”的实施,我们引进了一批正教授级的科学家、科研人员,人数相当于前十年的二十倍。人才有出去,有进来,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所谓的“新移民潮”,为大家所关注,因为这里面既有一批知识精英,也有一批企业家,我觉得这些人的流动也很正常。比如说创业,他可以在中国创业,也可以出去创业,特别是目前世界一体化,交流合作的机会很多,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个现象。另外,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工作,特别是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恐怕还有些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我注意到媒体上有篇文章中提到,要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成“宜居大国”,我觉得这个提法很好,真正“宜居”之后,他们所困惑、受阻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本报记者李可 光明网章丽鋆、李斌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