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吴庆余:兴趣教学是圆心

    作者:周襄楠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5日 16版)
    课堂上的吴庆余教授。

        吴庆余教授说起话来轻快、通俗易懂,少不了精妙的比喻。

        “我一般在上课前20分钟就到教室,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总是打领带,穿得非常正式,以表示我对学生和课程的尊重……”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让我们来看一幅漫画……”“一天一个人体所合成的ATP(三磷酸腺甙,腺三磷)的总量是45公斤,可能大家对此都不会相信吧?”吴庆余的课堂上,总能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吴老师讲课,注重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注重引导而不是灌输。”学生们说。

        “多想”是吴庆余搞好教学的诀窍。怎么把课上好,给同学讲些什么东西,怎样让同学们喜欢这门课程……吴庆余的脑子里总是在盘旋着这些问题,白天想,晚上也想,甚至有时候会想得失眠。

        不止是想,还要多花“笨功夫”。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吴庆余尽力去寻找“一桶水”。国外最新最好的教材,他已经买了很多,平时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研究。

        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给学生讲课是吴庆余授课的又一大特点。他说:“一个科研做得好的人来做教学,就有基础,一定要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教书匠似的教学和照本宣科似的教学不会有好的结果。我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项目,经常还有SCI论文发表,这对我的教学都是很好的支持。另外,上课的时候要讲自己做研究的经历,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感染学生,大家才会有兴趣。”

        从1985年开始在大学的讲台上执教,吴庆余教过的学生连自己也数不清。这么多年,兴趣教学是他的圆心。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吴庆余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是分不开的。吴庆余这样描述自己对于生物学兴趣产生的过程:“读书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对生物学就那么热爱,但是学了以后,特别是自己参加了一些研究,有了切身的体会之后才有了浓厚的兴趣。”还是在学生时期,一次吴庆余改进了相关的实验方法,第一次在国内的一家期刊上发表了半页纸篇幅的研究论文,拿到了50元的稿费。“当时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特别是有所成就的时候,你会真正感到你热爱这个学科。”他说:“就像庄稼汉一样,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去,但你不能强按着牛头让它喝水。我希望在结束一门课程之后,我的同学像我一样热爱生命科学,我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