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雨,演出又要停下了。”一场大旱中的喜雨后,在安徽长丰县岗集镇见到兴盛庐剧团团长宋德金,他却丝毫没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而是一脸的无奈。
宋德金的无奈很现实:“主要演员是按季度包工资,演出停的时间长了,剧团负担不起。”扳着手指头,老宋给记者算账:整个春季演出80场,一场收入2000元,支出1600元,如果天气不好,到年底就很难像往年那样演出400场。
小剧团:因为热爱所以存在
面色红润、身板敦厚的宋德金,怎么看也不像年过7旬的老人。“我今年72岁了,1992年拉起了这个民营庐剧团。”老宋告诉记者,自己并不会唱庐剧,但是从小就喜欢听,原先的工作单位镇食品站垮掉后,就萌生了成立剧团的想法。
“我们县里像兴盛这样的民营剧团有18个,创办者要么自己就是演员,要么就是老宋这样的戏迷。”县文化馆馆长方梅介绍,庐剧是流行于安徽江淮之间的古老地方剧种,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2006年5月20日,庐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老宋这个办了将近20年的小剧团,十七八个演职人员,除去各种成本,收入不可能很高,演出又很辛苦。
叶良芳,兴盛庐剧团的导演。她曾经是专业剧团的花旦演员,也做过市区国营剧团的领导,退休后的她,加盟了兴盛庐剧团。平时,不仅要为排演传统剧目定腔定调,还能自己创作节目。“看到演悲剧观众跟着剧情哭,演喜剧观众笑得肚子痛,真高兴。”说起剧团演出的效果,叶良芳的眼里放着光芒。
大市场:因为喜欢所以热火
宋德金回忆着剧团今年春季演出的地点、场次。边听边记边琢磨着,记者粗粗一算,这个小小的民营庐剧团,一个春天演出的地点就覆盖合肥、巢湖、六安3个市,方圆竟有100多公里。“庐剧演出不怕没有市场。”宋德金介绍,兴盛庐剧团的演出都是“老客户”主动找上门或者是演员自己联系的。现在农村里经济条件好了,村里2000元包一场戏已经不算太难。有的农民家里办喜事、家族修族谱或者企业开业,都会请场戏演一演,所以只要天气没问题,兴盛庐剧团一年演个400场没问题。
“庐剧在农村受到欢迎是有原因的。”曲贤云,岗集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负责镇里群众文化活动。他告诉记者,镇里每年都要请包括兴盛在内的剧团进行演出,演出对象主要是两块,一块是老年人,一块是打工人员,他们共同的一点是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生活贫乏。
大课题:因为惠民所以重要
“宋团长,今年县里会尽力给民营剧团更大的支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生彬一见到宋德金就先通报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开展“一乡一品”群众文化工程,将在资金、政策上给民营剧团以更大的支持;另外一个是,县里在财政出资为15个敬老院送电影的同时,增加送戏内容,掏钱为敬老院“请戏”。
“民营剧团的日子并不好过。”老宋是个实在人,面对记者一点也不忌讳,“我们一年演出400场,收入不过80万元,直接成本开销64万元,剩的钱根本没办法去添置设备、道具、演出服装。”与老宋的经营核算有所区别,叶良芳、樊传南的忧虑则在后备人才上。“想学戏的人不是没有,但是这徒弟没办法收啊,演出可以带着走,但不演出时就不好办,再说人家跟你学了几年戏,以后生活也不一定有保障啊。”
对民营剧团给予一定补贴、逢年过节请民营剧团进行有偿演出……方梅告诉记者,县里对民营剧团面临的队伍、资金、场所等困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予以一定的扶持。但是,限于财力和渠道等多方面因素,民营剧团的发展难题还需要进一步破解。
“小剧团是个大课题。”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存安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是广大农村文化生活需要民营剧团,另一方面是民营剧团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文化惠民的高度看待民营剧团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现在城市群众文化空前丰富,但农村怎么办,作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重要力量的民营剧团怎么办?我们一定要尽快破题!”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