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5日 星期三

    时文看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5日 13版)

        贾平凹《定西笔记》(非虚构)

        载《人民文学》2011年第5期

        非虚构这次吸引了重量级作家。而《定西笔记》的魅力来自贾平凹“炫穷”的勇气,来自他这次看似很不合时宜的“访贫问苦”。定西本就穷得够呛,经他这么一写,更是穷出了名。但他让读者看到,物质的贫穷不等于精神的贫穷。扒开贫穷的浮土,显露出来的竟是珍贵而又厚重的文化积淀。此次写作,更是他用文化、用文学对贫穷进行包装、进行拯救的一次大胆尝试。他擅长粗粮细作,将“酸面”、“蒸土豆”这样类似“忆苦饭”的东西做成山珍海味。

        铁凝《飞行酿酒师》(短篇小说)

        载《作家》2011年第5期

        同期还刊登了2010年11月铁凝在首届中国—西班牙文学论坛上的演讲《爱与意志》。而《江南》2011年第3期,刊登了铁凝的短篇小说《海姆立克急救》和她获得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的《伊琳娜的礼帽》,两篇不同意境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别有韵味;还有2010年岁末她在日本召开的第二届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山中少年今何在——关于贫富和欲望》。一个月内,可以看到铁凝如此丰富的文字,当然不要错过。

        郭冬《难回故里》(报告文学)

        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1年第5期

        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寻亲故事。一位思念大陆亲人的台湾海军陆战队上尉,河南籍老兵,以68年的时间,不懈地来大陆寻找自己的家,然而,最终没有找到归宿。一个人的传奇包含着一群人的辛酸与泪水。像很多漂泊的中国人一样,他把“回家”当成了无可置疑的生命追求与归宿,然而“叶落”却未能“归根”。这些早被自己原先所属的社会所抛弃的人,更渴望被原来的生存空间所接受。

        余书林《女“村人大”代表》(中篇小说)

        载《福建文学》2011年第5期

        以世纪之交荆楚大地的一个乡村为背景,围绕着收缴提留、抗旱等故事,真切生动地表达了村民、村民代表和县、乡、村干部之间的复杂关系,精当地展现了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面貌和民主化进程,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作者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发表小说,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许多作品。但他深知,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靠写作进入体制、改变生存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写作之于他,是热爱、是不得不倾诉的冲动。于是,徜徉于虚构的文学世界,充实心灵、确证自我,呕心沥血、自得其乐。 

        张淑清《桃花灼灼》(中篇小说)

        载《海燕》2011年第5期

        出自一个年届中年的农村妇女之手。故事并不离奇,不过是一个留守妇女的故事。虽谈不上俗套,但绝非新颖。文字不华丽,模仿的痕迹也较重。然而,这些写作上的毛病或谓之缺点,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都是可以容忍的,尤其对于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就更可以容忍了。而张淑清又不是一般的农村妇女:她在耕种家务之余,在鸡犬相闻之间,在夜深人静之际,用粗糙的手敲动着键盘,并用一个农民的视角,开垦着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字天空。她渴望借助手中的笔墨,让这个社会和更多的人,走近农民,了解农民,关照农民。

        阿成《新儒林外史》(中篇小说)

        载《十月》2011年第3期

        古之儒林,今称文坛。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从大处着眼,描画当时社会风气,描摹读书人行状,带来了谴责小说的兴盛。阿成这篇《新儒林外史》,于细部落笔,借助一次寻常的文人小聚,展现了当下文本之外的文学。文学作为一种理想,作为一种生活姿态,在阿成简洁生动的叙述中得到了真切的体现。  

        朱旻鸢《参军记》(短篇小说)

        载《解放军文艺》2011年第5期

        迄今,《解放军文艺》已走过60年的光荣岁月。作为影响最大的军事文学期刊,《解放军文艺》用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中华儿女为新中国前仆后继的英雄情怀,记录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向着现代化迈进的崭新风貌。为纪念创刊60周年,这一期是军内外青年作家短篇小说专号,接下来的第6期亦是。

        叶弥《你的世界之外》(短篇小说)

        载《小说界》2011年第3期

        本期是中韩日三国作家作品联展特辑,一个国家两个作家,每人一篇,同时还有点评。从2009年开始,中韩日三家文学杂志社开展了一项三国作家作品的交流活动,目的是为了推动亚洲文学的深层交流,推荐介绍亚洲作家,促进亚洲文学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互动。而发展趋势正在证明,东亚可以成为文化的共同体,其文学资源正在逐步共享。这也体现出这本杂志的主题词:敏锐、海派、包容、可读。

        哲文《十八岁参军》(叙事史)

        载《山西文学》2011年第5期

        《山西文学》的叙事史持续一段时间了,每期一篇,每篇记叙的是人生的一个片段,一个事件,各不相同,内容丰富,文字质朴,感情真挚,既是个人史,也是社会史。这里不妨记录一下今年的几篇:第1期唐望《茶园日记》,第2期赵树义《乡村之上》,第3期赵昔《到根据地去》,第4期王菩钦《母亲这辈子活得痛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