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1日 星期六

    江苏溧阳:

    不要沾着尘土的GDP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1日 01版)

        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江苏溧阳,其经济总量在苏南县市方阵中并不算突出;然而,在前来溧阳考察的专家们看来,溧阳近年来的经济上去了,但依旧保持青山绿水的风貌,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溧阳市委书记韩立明认为,“绿色崛起”正是溧阳最大的特色,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坐不住”,又要“守得住”,要遏制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追赶焦虑”,要坚决舍弃“沾着灰尘”的GDP。

        “五年不出让一分地”的发展观

        从锡宜高速转道宁杭高速,行驶半小时即进入溧阳境内,但见山峦连绵起伏,山间绿树葱茏。具有2232年建县史的古城溧阳,有着“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自然禀赋。“绿”,是这座江南小城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

        青山绿水的溧阳,自然是房地产开发商眼中的“聚宝盆”。对于溧阳市委市政府而言,在寸土寸金的国家4A级景区天目湖边出让几宗地块,GDP就能拉升出漂亮的弧线,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韩立明认为,以出卖稀缺资源换取GDP增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短视行为,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5年多来,溧阳愣是没有在天目湖边出让一分土地。

        在天目湖镇生活了40多年的居民老邵告诉记者,政府非但没有在湖边搞开发,反倒实行退耕还林。溧阳市政府对距离湖面300米内的土地全部回购或回租,实行退耕还林(草),已批未建项目全部清理、收回。为此,政府承担了2亿多元的经济补偿,终止了总额达3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

        “守得住”,是溧阳不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所束缚,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转型发展之路的生动诠释。

        2007年,力强集团两座年产80万吨的水泥机立窑爆破,企业1.6亿元固定资产打了“水漂”。然而,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和政策扶持,“力强”随即瞄准新能源和生物化工,与中国林科院合资成立了强林生物能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国家重大产业化技术专项,去年产值已达5000万元。

        宁可财政“贴钱”让企业转型,也不以牺牲环境换取“GDP增速”,“绿色崛起”的发展观,使溧阳不仅保住了青山绿水,还让绿色在产业间流淌起来。新材料、风电等新兴工业产业,生态旅游、高效观光农业等现代服务业,促使绿色产业体系在溧阳逐步成型。

        旅游总收入占GDP15%的奥秘

        一组数据生动地显示了溧阳发展旅游业的成效:户籍人口才78万人的溧阳,2010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15%。相比之下,全国旅游收入占GDP不到4%,即使在旅游大省江苏,这个比例也只有10%。

        十多年来,溧阳的旅游业从一个小产业变成了第一大支柱产业。溧阳市旅游局局长汤全明笑着告诉记者:“以前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旅游一个字都没有,到后来有了几行字,现在已经是好几大段了。”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溧阳就把境内的一个普通水库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形成了如今长三角地区十分有名的天目湖景区。然而,汤全明告诉记者,去年“十一”长假期间,天目湖景区接待游客40万人次,同比增长28.1%,“游客多成了我们现在最大的‘烦恼’”。

        汤全明的“烦恼”,是因为头顶悬着“尚方宝剑”,关键是市委市政府要求,天目湖景区不能因为游客增多而使水质变坏、环境变差,宁可减少收入,也要给天目湖以休养生息的空间。

        2006年,溧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关于实施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方案》,“五大类十八项”工程累计投入两亿多元。在全国率先实施的饮用水湖泊生态清淤和修复工程,累计清淤3.76平方公里,天目湖水质保持了国家地表水II类水标准;实施铁腕治污,监控污染物排放,投资4500万元关闭了上游的矿山并进行整治复绿。

        在天目湖领跑下,溧阳拉开了“两湖两山”旅游开发框架,南部的南山竹海景区、东部的长荡湖湿地公园、北部的瓦屋山景区、西部的曹山农业观光园正在抓紧建设中。

        青山绿水促农民增收

        “绿色崛起”战略让溧阳走出了不同于旧有模式的发展路径。溧阳市市长盛建良认为,发展成果不仅要让城市居民享受,也要惠及广大农民。近年来,溧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使青山绿水成为农民增收的“法宝”。

        每年全国“两会”,韩立明都会带着溧阳白茶进京“推销”。几年前,溧阳从浙江引进白茶培育,2010年4月底,天目湖白茶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天目湖白茶如今的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值超亿元。

        2009年,溧阳将288个村合并成175个。副市长夏国浩说:“并村不是玩数字游戏,不是减少几个干部,而是城乡统筹大局中村级特色经济发展的重构。”包围瓦屋山的3个村合并成为1个村,为的是瓦屋山旅游的整体开发;而原本从事煤矿、轧钢等行业的戴埠镇李家园村,凭借临近南山竹海景区、生长着万亩翠竹的优势,早已转型为“旅游村”。

        短短几年间,溧阳由村兴办的旅游农庄达200多个,有6个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通过“一村一品”策略,建成了千亩以上集生产与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70多个。洪水卡村民小组村民连正银告诉记者,2009年,在加入天目湖伍员春茶果合作社后,他的年收入由几千元提高到了1.3万元。

        事实上,依靠农家乐和高效农业,溧阳不仅留住了江南农村风貌,还使农民大幅度增收。2010年,溧阳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4.5万人,农民人均收入达11000多元,且收入增幅连续3年以10%的速度提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