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9日 星期四

    南京工业大学:

    “顶天立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9日 01版)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冠军、全国赛扶(SIFE)大赛华东赛区小组冠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并获得100万元奖励……最近,南京工业大学捷报频传。

        一所既非“985”又非“211”的大学何以如此势头迅猛?该校党委书记王德明教授告诉记者,人才培养应该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追求,在南工大,无论是瞄准科技前沿的“顶天”,还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立地”,都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才形成了今天“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盛况。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鲜活,市场与社会需求是风向标

        早在2004年,南工大就在江苏高校中率先实施滚动命名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创举,为学生聘请专业学术导师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让学生自主进行创新课题研究;该校还向学生开放了国家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号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这使得一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比例占到10%,二、三年级达到70%—80%。 

        该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思想中也可窥一斑。“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流动,在于鲜活,它绝不应是一潭死水,市场与社会的需求就是风向标。”该校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张进明对记者说。

        南工大为此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将人才培养链下游的就业需求作为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每两年修订一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今年,学校又依托该校建筑、机械等老牌学科领域的厚实基础,新添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等5个新兴专业。

        学校还先后与18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由后者派出业务骨干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一些大型企业,如沙钢集团、远东集团还专设了定向培养专业。去年,全球领先的化工技术和特种材料公司塞拉尼斯在这里设立“塞拉尼斯卓越工程师奖学金”,除了每年奖励30名学生外,还选派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专家为学生授课。

        付出就有回报。近三年来,南工大先后获得国家质量工程项目17项,江苏省质量工程项目176项,各项指标均在同类高校前列。学生创新能力更让人刮目相看:三年来在国家级竞赛活动中获奖386项,获奖学生达405人,在省级竞赛中获奖489项,获奖学生588人。

        重视科研是为了反哺教学,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

        熟悉南工大的人都知道该校是名副其实的科研“大户”,每年的科研经费到款超过3亿元。

        如何用好“家底”考验着一个学校的智慧,多年来,南工大走的是一条与企业联姻的道路。

        早在2003年,该校就成立了“一园两区”的大学科技园,用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辐射,现在该产业园已经成为孕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苗圃”。先后有包括全球化工百强企业——赫克士公司、江苏中丹集团在内的40多家国内外企业在新模范马路校区8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大楼内入驻。

        学生为何要如此不遗余力地与企业“结缘”?该校校长欧阳平凯院士认为,重视科研不是为了增加学校的光环,而是为了反哺教学,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打个比方,就是通过学校自己的资源管理去‘蓄水’,使一批企业在水中‘养鱼’,而最终获益方是学生。” 

        如今,“顶天”让科研与学生实现了完美对接。现在由学校控股、参股和直管的学科型公司达100余家。该校还与南京高新区战略协作打造“海内外‘三创’领军人才”载体,两年内聚集了39位来自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东京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的领军人才,创办了29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学科型公司和领军人才企业极大地丰富了主课堂的理论教学,形成了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与互动。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在服务社会中去开辟新疆域

        作为一所既非“985”也非“211”的高校,从表象看来,南工大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但内行人都知道这所百年老校有着不可小觑的竞争力,其对社会的贡献力稳居“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前31位。

        口碑的形成非朝夕之功。“视野决定思路,眼界决定境界。真正的课堂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有围墙的,一个是没有围墙的,前者是学校,后者是社会。正是从这个出发点,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在服务社会中去开辟新的疆域。”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明说。在他看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不是“书呆子”,不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态。

        服务社会,教师是“排头兵”。刚刚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的该校教授陈集双带领20余名研究生组成了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的第一支科研团队,常年在学校与盐城大丰共建的海洋研究开展研发工作;化工学院乔旭教授以5项专利技术与江苏海通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南通市天时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的年产8000吨苯甲醛和4000吨氯代环已烷生产装置,成为国内苯甲醛等产品的主导者。

        记者采访中发现,类似的事在南工大比比皆是。他们在服务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给学校人才培养带来两个“利好”:一是公司成为学生们将课堂理论应用到生产一线的实践基地,二是教师将实践过程和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近水楼台”参与科研实践打好了基本功。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