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8日 星期三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调研行

    “观念转变是转制的最大转变”

    ——安徽演艺集团《牛郎织女》走上转制“鹊桥”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8日   07 版)

        喝茶、品黄梅戏,感受别样合肥。茶戏楼每晚上演独具特色的黄梅戏,既是当地人休闲的场所,也是合肥对外接待的城市名片。

        可回想六年前,黄梅戏剧院要把破旧的排练厅改造成茶戏楼时,大家对此并不看好。

        让演职员投资入股,认购三天,无人敢投,最后只得“摊派”给团里的领导,而现在茶戏楼经营得红红火火,一股一年收益达3000元。今年,要投资建设更大规模的“严凤英大舞台”时,不仅黄梅戏剧院的演职员们有信心了,安徽演艺集团麾下的歌舞剧院、话剧院、徽剧院员工也都争相入股,仅一天就筹资400多万元。

        “从不敢入股,到争相投资,表明大家对演出市场更有信心,对艺术的价值更有信心。”梅花奖得主蒋建国,道出自己感受的“转制”变化:转制前,事业单位出新剧靠政府投入,一年只能排两三部戏;而现在变成企业,根据观众需要,可自己向社会融资,一年能排十多部戏。演出多了,收入自然也高了。由此,演职员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发生重大转变,由消极等待“要我排”,变成主动出击“我要排”;以前,给点钱、办点事,有惰性,现在“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还看着别人的”。

        “观念转变是转制的最大转变。”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居淮如是说。转制前,一提变成“企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风险和不稳定、是没了“事业”身份;是退休时有“事企差”,比事业单位退休少些钱。大家对转变成“企业”有着莫名的恐惧。

        本着“平稳过渡,有序衔接”的原则,安徽演艺集团积极与省财政、人社、编办、工商、税务、土地等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对接,争取各项配套政策落实到位,“事业”该有的待遇都还有,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而且,换个思路看“企业”,剧团反倒“松绑”得“解放”,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变成企业,可自主向社会招聘所需人才;事业单位经费有限,变成企业可向社会融资,资金渠道更多了;事业单位“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别不大,变成企业,要定岗定薪,多劳多得;事业单位不研究市场,变成企业,经营意识更强了,与观众需求离得更近了,要排戏,就要做三个调研:一是看观众需不需要,市场前景如何;二是成本核算;三是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

        黄梅戏《牛郎织女》的上演,就是得益于转制为“企业”。蒋建国告诉记者,过去《牛郎织女》只在电影上见,许多黄梅戏演员想把它搬上舞台,都苦于无资金,无法搭建舞台,无法表现天宫、鹊桥、踏云……去年底,引进了澳门的投资商,成立合资公司,投资600万元,在国内首次将3D全新科技手段运用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虚实结合,展现出美轮美奂的场景,深受观众喜爱,春节演出12场,场场爆满,成功实现演员们多年来打造舞台版黄梅戏《牛郎织女》的梦想。

        安徽演艺集团转制成为“企业”一年来,已排演新剧目22台、复排保留剧目55台、完成演出1959场次、经营收入328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8%、90%、20%和5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