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4日 星期六

    防灾减灾,从身边做起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4日   03 版)
    5月12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中心幼儿园老师为孩子们讲解在防灾自救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避险”的方法。
    新华社发(张国荣摄)

     编者按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让人们的心理承受力经历了一次次“洗礼”。在防灾减灾宣传周到来之际,几位普通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防灾减灾”。记者请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点评,以期给人们一些启示。

        龚甲有(公务员,广东省韶关市):

        “意志和知识,让我从死亡威胁中脱险”

        人在世上,遭遇灾害风险,谁也无法预测;但遇险时,如能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就有可能化险为夷。

        有一次遇险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那时,我正在乐昌县师范学校读书。一天下午,天气很热,我约了几个同学去学校附近的武江河游泳。那时南方正是汛期,河水涨得很厉害。到了河边,不会游泳的几个同学更不敢下水了。我自恃会一点“狗刨式”,就让他们在岸上看着,我自己下了河。我抬头看了看,整个河道,一片汪洋!我拼命游了10多米后,突然感觉被一个巨大漩涡卷了进去!

        那一瞬间,我感到了死神的威胁。一定要活着冲出这个漩涡!我从心底向自己喊着,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现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遇到漩涡怎么办?》。我立刻横着身子在水面,稍事休整积蓄体力。有了体力,迅速潜入水下奋力游出漩涡。当我费尽力气从河水中爬上河岸时,我颤抖着,没有了一点力气。

        马艳玲(公司白领,工作场所在北京某商厦):

        “不少同事都没把防灾演练当回事儿”

        我不知道还有个“防灾减灾日”。不过,我们公司所在的商厦属于高层建筑,每年基本上都会搞消防演练。演练时,大楼里会拉响极其刺耳的警报声。公司在21层,从楼梯走下去一趟挺折腾人的,很多同事没当回事儿,觉得只是走过场,因此多数员工还是坐在座位上继续敲着键盘。我觉得大家之所以不重视,可能是认为灾害离自己很远。似乎还有个潜在的“共识”:如果你对防灾这事太用心了,别人会觉得这个人胆子太小。当然也有一些员工比较“规矩”,会严格按照指引,从楼梯步行下楼。我只参加过一次演练,内心还是觉得无所谓。因为,我总怀疑,就算真起火了,从21层的高楼能跑下来吗?

        当然,我清楚自己的防灾减灾意识是挺欠缺的,对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略知一点点,并且是否正确,是否管用,我也不知道。如果真起火了,会不会用灭火器我也不敢打保票。如果地震来了,我是不可能像日本人那么从容淡定,人家那种淡定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系统训练。  

        潘阿姨(退休人员,北京市民):

        “最大心愿是打造安全感十足的家”

        我家卫生间的角落里有个小箱子,里面有防水袋、结实的绳子、急救药包、毯子、口罩、矿泉水、手套及压缩饼干。还有一个外形奇特的手摇发电机,灾难来临时,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上面还有指南针呢。我还看到过一种外形是台灯的应急灯,可以随时拿走,也很便捷。还有那种带卫星定位系统的,我准备将来预备一个。

        这箱子里的东西是我专门准备的应急救助包,卫生间、主卧和孩子的卧室都有。自从汶川地震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先是在外面买口罩、绳子,然后还储备了一些耐存的食物和矿泉水。这次日本地震后,网上的应急包开始热卖,我又把目光转向了网上。一般一个应急包售价为300多元。

        看到我购置了3个价格不菲的应急包后,家人都不太理解,觉得白花钱,我就开始用自己从电视、广播、报纸上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醒家人灾难无处不在。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打造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家,遇到灾难的时候,家人可以临危不乱。过几天,我准备为家里购置一些蜡烛、能盛几升水的水壶,还有能识别方向的罗盘。 

     专家回应: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防灾减灾需要举国动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之国,各种灾害一直是影响民生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种灾害事故频繁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的大水灾、大干旱、大地震、大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难以计数的交通事故、矿难等人为事故,造成了数量惊人的物质财富与资源损失,人员伤亡的代价极为高昂;另一方面,却缺乏全民防灾减灾教育与安全演练,人们只知道灾情十分严重,却不知道灾害发生、发展的特征和应对灾害的避防措施与临灾应急的技巧。全国的多数城市是不设防或防灾松懈的城市,乡村更少考虑防灾减灾措施,大多数城乡居民家庭除了重视防盗,基本上不会考虑自然灾害与事故灾害,灾害或风险意识淡薄仍然是城乡居民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普通人不知道“防灾减灾日”和不懂得灾前防范与临灾自救,也就是一种“正常”的非正常现象了。

        我认为,国家应当将灾情作为国情的重要构成要素加以高度重视,并将防灾减灾提升至国家战略,进行举国动员。同时,应当学习日本全民灾害教育与防灾演练的经验,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全民灾害意识,提高全民应对灾害的能力与素质。(本报记者 张凌云 本报通讯员 王莹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