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报和经济日报社发布的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在深圳文博会上隆重亮相。
30强,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是卷起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浪潮的强劲东风;更是中国文化扬帆出海,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航母”。
抚看今天新鲜出炉的“30强”名单,对比前两届名单,累计已有49家文化企业入选,品评其中的数据和内涵,中国文化产业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文化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也一目了然,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更跃然纸上……
从小到大——
中国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总资产规模从2005年末的60亿元倍增到现在的127亿元,主营业利润从2.5亿元增长到6亿元,可以说是“滚雪球”式的发展——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对成长业绩十分自豪:“去年上市,我们更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多个第一,网上冻结资金超3853亿元,创当年新股发行冻结资金的新高,超过当年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
像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一样,中国文化企业的“体量”在扩张,一个个“十亿级”、甚至是“百亿级”的企业正在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巨无霸”:第一届文化企业30强中,只有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三家企业主营收入过50亿元;而去年第二届30强中,有9家企业跨过这个“门槛”;在今天公布的第三届30强名单上,已经有12家企业跨过了主营收入50亿元的门槛。
从三届30强入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看,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经营能力和竞争力今非昔比。入选30强企业户均主营收入已从第一届的18.2亿元增加到本届的36.7亿元,户均税前利润从1.7亿元增加到4.7亿元,户均净资产从16.2亿元增加到35.5亿元——三项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
不仅在“经济体量”上翻番,30强企业在“社会效益”上也日益增强。文化企业生产和传播精神文化产品,是特殊的企业形态,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入选30强的文化企业中,曾获得过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超过三分之二,今年入选的新业态类动漫游戏企业均获得过国家奖励。连续三届30强推荐活动坚持社会效益“一票否决”,积极引导文化企业以社会效益为己任,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全的精品力作。
从被动到主动——
改革注入发展的动力
改革让职工收入高了,怨言少了,机会多了,心情好了;改革撤掉了越走越窄的“独木桥”,架起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改革带来了变被动为主动、变作品为产品、变剧目为项目、变政绩为业绩四个显著变化;改革顺应了文化产品市场规律,利益分配更加透明、公平、公正……每次说起改革的体会,东方演艺集团顾欣都会滔滔不绝:“改革使集团总收入、演出场次、演职人员年收入均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2010年集团总收入超过1.3亿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
改革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连续三届入选30强的文化企业中,有半数以上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转企改制而组建的;
三届入选的15家新闻出版类企业,全部是2003年以来在改革中组建的,其中有6家已成功改制上市;
广播影视类企业累计入选14家,其中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通过制播分离改革组建的;5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是通过改革,实现广电传输网络整合而组建的。
文化艺术类企业累计入选13家,其中有7家是通过转制组建的……
实践证明,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让国有文化企业迸发出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从无到有——
新业态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前景
本届“30强”中,有了7个“新面孔”——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特点,这届评选30强中增加了“文化新业态”类别,释放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信息和新趋势:
“无意识进入,有意识转变——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将从一个生产电子终端产品的科技企业变身为以自有技术和创意内容为主的文化科技企业。”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德永如是说。
“我们的海外业务拓展很快,中国游戏出口中我们占半壁江山。不仅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创造更要走向世界。”完美世界(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铮颇有自信……
7家新入选的企业,涵盖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户均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9.5亿元和17.6亿元,明显低于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等传统行业;但户均税前利润为3.4亿元,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明显更胜一筹,展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文化新业态巨大赢利能力与发展潜力。
记者注意到,连续三届入选30强的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占明显主导地位;但同时,民营企业也已从第一届的2家增加到第三届的7家,占30强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充分说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按规定进入文化领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能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李 慧 易运文 本报深圳5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