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星期一

    立体叙事中的政论内核

    ——评电视连续剧《东方》

    作者:张 东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14版)
    电视连续剧《东方》剧照

        电视连续剧《东方》是一部大气磅礴,宏伟壮丽的史诗性作品。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翔实的史料、宏阔大气的叙事、疏密相间的布局、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勾勒出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幅风情画与众生百态图。该剧截取1949至1957年间,中国社会的横断面,全方位展现了红色政权建立初期,共产党人奋斗抗争的艰辛过程。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东方》在艺术创新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追求,即它的立体化、全景式叙事与政论体、思辨型内核有机整合。

        历史题材作品,有两个最容易切入的点,一是揭秘,二是重读。前者面对的是一段相对陌生的历史史料,是观众不了解的史实。电视剧首次揭开历史的真面目。这类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吸引观众。另一种是重读,它面对的多是观众比较熟悉的历史,创作者要对史料进行重新解读,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和某一方面,对原有的历史史实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赋予它新的意义。《东方》显然属于后者。这部作品中反映的很多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已经在荧屏上多次出现,观众对他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创作者在此基础上,再向前走近一步,更细致、更深层的挖掘,使得人们产生新鲜感。这种方式,也是当下电视剧创作常用的。《东方》里面其实有很多这类的故事。比如毛泽东访苏。人们都知道毛主席在解放初期访问过苏联,但是对于细节却一无所知。这部电视剧记录了毛泽东访苏的全过程。从衣食住行,到公务谈判、参观游览,会见斯大林,拜谒列宁墓。很多内容,我们从未在文艺作品中看到过。所以它也是一种形式的揭秘。非常有新鲜感,而围绕着毛泽东访苏,还穿插交待了很多事情,西南战局进展、上海经济风波、海南渡江准备,北京政权建设,毛泽东在莫斯科摇控指挥全局,尽展领袖风范。期间还表现了国民党特务的两次暗杀毛泽东未遂,似乎暗示了蒋和毛的一种宿命关系,同时使剧情变得惊险刺激。在《东方》剧中像这样的历史解读,还有很多,粗粗看去,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已见到过,但是细细品味,又有那么多新鲜和有趣的故事。

        出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东方》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政论体、思辨型的内核。

        按照常规,历史剧是讲故事的,不是说主义的。大段的议论、讲述、辩论等这些元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是作者尽力规避的。但是《东方》的创作者却在剧中大谈主义,不惜用大段台词,大量篇幅让剧中主人公激烈辩论,反倒让人们感到另一种满足。这种成功首先是源于生活本身,《东方》表现的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遇到了很多战争年代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困难,解决的过程当然免不了争论,探讨。这是很实际的,还有参与这个过程的人,本身就是政治家、职业革命家。对他们来说,讲授主义,辩论革命,探讨真理,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作者顺应历史,抓住人物的特点,剧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对今天的社会生活都很有启示。比如,地下党员黄露,在牺牲前表白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理想的追求,坦言“承诺了就要坚持。”那一番话非常感人,也让今天的人们思考价值观。

        政论体当然离不开语言的精湛准确。这也是《东方》的突出特点。剧中无论是历史人物,还上虚构的普通人,语言都非常有特色,符合人物的性格。《东方》有500多个人物,很多人的出场仅有几集,或者一两集,但观众还能记住她们,这与语言的精致很有关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