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9日 星期五

    从悲壮走向豪迈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9日   07 版)

        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三周年了。汶川、北川、青川作证,中国力量令人惊叹、中国精神令人感动。这挺起脊梁在废墟上顽强站起并奋力建设新家园的伟大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

        循着这一思想轨迹,出席由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四川省委日前在成都召开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的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

        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新内涵

        出席研讨会的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指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创造了抗击自然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人间奇迹,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义和真谛,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魅力和强大威力。”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说:“历经劫难的四川,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更在竞相追赶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实现了‘发展起跳’。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人间奇迹中,孕育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认为:“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说:“来自灾区群众的‘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来自援建者的‘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等一大批内容深刻精辟、语言生动形象的标语和口号,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升华。”

        与会学者认为:抗震救灾精神不仅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蓬勃生命力,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里程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胜利

        萝卜寨村炊烟又升起,吉娜羌寨重展新容,映秀小学书声琅琅,新北川中学宽敞明亮,都江堰到成都的高铁只需15分钟,绵阳至新北川的“辽宁大道”平坦油亮……在这场与灾难抗争的特殊战斗中,中华民族用坚韧、自信、大爱,实现了浴火重生,使灾区“两年跨越了20年”!

        “仅仅两年多时间,就解决了530多万户城乡群众的住房问题,新建学校2655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国家重建项目85.2%竣工。这些奇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伟大胜利。”学者们达成这样的共识。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强调:“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意蕴。”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指出:“一种正确的理论一旦变成了千百万人的生活理性,一种价值理想一旦成为了千百万人的内心向往,这种理论和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无可阻挡的现实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认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任务之所以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就是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

        学者们说,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的强大精神动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才实现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民群众都认可的价值观念

        天灾中,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社会动荡,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四个没有”的奇迹。

        黄新初对此感受尤为深切。他说:“灾后重建的凯歌,归根到底是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主旋律。现在需要做的是,要集中提炼贯穿抗震救灾斗争始终的坚强意志、奋进力量和感人情怀,运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周熙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迪是,一切文化、道德、价值、信仰都来源于并服务于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学者们说:来自18个省市的对口援建,让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燕赵文化、潇湘文化、中原文化等在巴蜀大地上异彩纷呈。这些不同文化的交融,影响和启发了灾区人民从地震阴影中走出,带着新观念、新思路、新方式,踏上重建的征程。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深入挖掘这些融合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本报记者 李瑞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