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如何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日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高校的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本报上海4月25日电(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徐静怡)最近,一段复旦大学“80后”女教师陈果的教学视频走红网络。高挑的身材、干练的短发、清晰的思路、诚恳的眼神和令人折服的口才,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于思政课古板、无趣的既定印象。主修基督教哲学的博士陈果,把她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带进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理想、人生,点亮一盏盏青春的心灯。
“道德是沉闷的,也是美好的。道德固然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限制,却是社会公共秩序持续的必须。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成全了真正的自由。”“道德正是通过展示思想的魅力、善的魅力、修养的魅力,吸引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物质无能为力之处,恰恰是精神有所作为之地。”……学生说,听陈果老师的课,常常一语点醒梦中人。“老师把课讲得这么美,当她的学生很幸福!”
在上海高校的思政课讲台上,活跃着一批像陈果一样优秀而充满热情的“80后”教师,他们正在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真心喜爱并且获益匪浅。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作为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试点之一,复旦大学近年来打造青年教师团队的探索与经验引起了普遍关注。
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钰民教授看来,“80后”教师登上思政课讲台,对话“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年龄相近,情感和语言容易接近,更易于沟通交流;一方面,学校严把人才引进关,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和教学团队建设,这批青年教师有着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理论素养、政治素养,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群“80后”教师真心热爱、信仰,并且全身心投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复旦大学社科部的“80后”教师朱潇潇,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潇潇姐”,她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与世界,历史与当下,纵横开阖,收放自如,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她也因此当选全校15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本科教师之一。“今天这些‘90后’学生,20年后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备课的时候我考虑的是,怎样通过课程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开放的世界中理解自己的历史。”朱潇潇这样看待她所承担的思政课教学,丝毫不敢懈怠。2010年,复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在这支队伍中,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5人。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指出,近年来,上海高校按照“课程建设精品化、队伍培养专家化、实施推进系统化”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学生是主人、方法要创新、教师有魅力”三大行之有效的做法。当前思政课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必须着眼于教学实效性,聚焦关键环节,针对突出问题,在教法改革、制度构建、学科建设、队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