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5日 星期一

    南京滨江中学:人人成功,各得其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5日 06版)

        一走进南京市滨江中学,教学楼上“人人成功,各得其所”八个大字便映入眼帘。五年来,滨江中学以此为办学理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还是“一个不能少”

        如今的滨江中学已是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的学校,这与校长邓可清密切相关。1999年,邓可清调任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校长,在那里,他创造了奇迹,仅用三年时间就将一所差校变为了“省示范初中”。当时他坚持的目标就是“一个不能少”——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几年后,他将这一目标带到了滨江中学。

        2006年秋,原大桥铁路学校和金陵船厂子弟学校与滨江中学合并,这是学区内的弱弱联合。当时的教育局统计数据表明,这三所学校中考成绩排名下关区倒数后三位。相比于当初十二中的情况,新上任的邓校长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到滨江中学后,邓可清立即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大讨论,确定了“一个不能少”的目标。经过他的改革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合并后短短的一个学期内,学校就荣获了上级领导的多次表彰,许多家长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

        “‘一个不能少’的目标为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为了整片森林的繁茂,我们必须让小树也能茁壮成长。”副校长李忠斌说。

        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滨江中学生源特殊,有9.7%的学生来自“低保户”家庭,18.1%的学生来自离异单亲家庭,五种特困生占14%,外来民工子弟占67%。这部分孩子往往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成为别人眼中被坚冰包裹的“套中人”。对此,滨江中学的领导和老师没有抱怨,而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呵护成长特别困难的学生。

        初二年级一班刘同学,很小时父母离异各自成家,母亲精神也有问题,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长期缺乏关爱,使他成了到处打架滋事的“问题学生”。但班主任徐老师并没有放弃他,想方设法亲近他、了解他、关注他。当他取得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时,徐老师也会用一些小笔记本或巧克力作为奖励。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的关爱,让刘同学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此后,打架滋事的事情再也没在他身上发生过,学习成绩渐渐好了起来。

        据了解,该校还专门建立了“心灵驿站”,学生每学期还会以班级为单位走进学校接待室,和校长交流、谈心。

        塑造“育人熔炉”

        滨江中学有一面颇为特别的文化墙,墙上写着三个同音不同形的字:“溶”,“熔”,“融”。“我们建立的是学校,更是‘熔炉’,这个‘熔炉’中老师、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邓可清骄傲地介绍。

        在滨江中学的教学区内,随处可见各种荣誉榜和展示平台,这也是滨江中学的创举。各班老师将班级的事务和管理任务分工到每个人并制表公布,让每位学生都有奉献的岗位,找到主人翁的感觉,产生班级责任感。而学校每周、每月都会组织一些评奖,只要是比过去有一点点进步都有机会进入荣誉榜,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而只要学生愿意,无论学习成绩优劣,都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展示平台展示自己。

        五年风雨路,滨江中学状况大为改观,仅去年就有近百位学生考到名校就读。“我们就是要让所有孩子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邓可清如此总结滨江中学的教育。(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周立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