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4日 星期四

    在机遇与挑战中顽强生长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扫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4日 07版)

        纪录片仿佛一本本“国家相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成为镌刻在几代国人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然而,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纪实主义浪潮,中国纪录片逐渐沉寂下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观看影视节目类型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中国影视领域逐步呈现出以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为三大支柱的竞争格局,而内容相对严肃、文化积累深厚的纪录片却受到冷落,制作和播出逐步被边缘化。

        中国纪录片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使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问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正在调整中寻找发展方向,一个新时期即将到来。

        变化中,酝酿新的行业版图

        盘点2010年中国纪录片作品,我们看到很多令人欣喜的亮点:历史人文纪录片的代表人物周兵导演的《敦煌》、《外滩轶事》延续了《故宫》以来“传播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开创了全新的艺术表达和审美体验;崔永元领衔制作的《我的抗战》以300位抗战亲历者的回忆揭示掩藏在历史深处的真实,被称为一次“更接近口述历史”的创作尝试;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公司的力量》和《华尔街》用世界眼光和思考意识,向人们展示经济的巨大力量;贾樟柯的纪录电影《海上传奇》则将记录城市生活的镜头和受访者的访谈结合,展现上海的百年跌宕变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总结道:“与2009年相比,2010年纪录片作品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市场的力量渐渐呈现,美学探索不断贴近观众需求,戏剧化和娱乐性更为明显。”

        与幻变出万千风情的纪录片创作相呼应,纪录片产业化道路开始酝酿新的变化。《报告》显示,2010年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味着纪录片产业化获得政策保障;面向海内外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筹建开播,为纪录片发展建构了高端平台;新科影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形成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基地,与中央电视台的关系也从内部栏目转换为制片方与播出方的关系;地面纪录片频道积极进行频道改版,定位逐步清晰,尤以上海纪实频道和金鹰纪实频道表现突出;新地面纪实频道辽宁北方频道开播,采取外购纪录片栏目的方式,显示地面纪录片频道的另一种发展思路。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徘徊踱步,十年积累的变革力量,终于使市场几大主体发生了或显著或微妙的变化,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发展版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指出。

        摸索着,产业前景不容乐观

        “虽然不失令人欣喜的发展动向,但在不断摸索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仍不容许我们太过乐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报告》显示,中国纪录片频道增至6个,其他频道纪录片栏目也纷纷加大播出频率,纪录片播出平台迅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力量反而呈现萎缩趋势。

        纪录片需求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但并没有形成拉动市场发展的前进动力。张同道分析:“目前的投资主体依然是各个电视机构,它们往往以栏目为制作管理单位,自我消化制作经费。民营制作公司发展还不充分,往往没有版权,利润空间稀薄。市场交易几乎处于单边状态,除赞助外,社会资本几乎无法介入。即使有资本介入,回收仅靠播出交换的广告,没有预留足够的赢利空间。”

        《报告》披露的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深思:2010年我国出品的电影纪录片16部,全国主流院线仅上映13部,其中7部是旧作。《复兴之路》以200万元的成绩登上票房之首,《海上传奇》和《外滩》取得60万元和50万元票房。13部通过院线放映的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

        这个成绩与一部美国纪录片《蠢蛋搞怪秀3D》获1.17亿美元票房相比,其巨大差距可见一斑。胡智锋认为,中国目前大部分纪录电影是国家投资的宣教型作品,意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并不追求经济回报,而电影院线又都是为商业大片准备的。“没有政策支持和商业运营,像《外滩轶事》、《海上传奇》这样多数纪录电影,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困境里,开阔视野面向市场

        “中国纪录片发展所面临的不是局部问题,而是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到传播模式全链条的系统问题。”在对整个纪录片行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后,张同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为一个行业,纪录片从技术、艺术、投资、交易到评估,缺乏基本的标准。因为市场机制的薄弱,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依然严重,由此形成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张同道指出:“如何进入良性运转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这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纪录片毕竟是艺术作品,只有不断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精品力作,才能逐步唤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报告》分析,目前大多数纪录片制作单位规模偏小,资金、技术、人才都比较弱势,无力进行品牌化生产。而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制作基地虽然生产了一些佳作,但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微乎其微。面向国内市场的作品也存在类型单调的问题。胡智锋进一步分析道:“中国既要有面对全球市场的纪录大片,也应有面对地域市场的本土制作。不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品牌究竟呈现什么模式,还需一定时间的摸索。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要把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美学思想与国际叙事、视听元素融合起来。”

        中国纪录片产业刚刚起步,如同温室花朵,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各方扶持。陆地说,世界各国政府对纪录片的支持上至政策鼓励,下至资金辅助,越来越明显,英、法、德、日、韩等国甚至将发展纪录片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我国政府对纪录片发展也逐渐重视起来。下一步,我们应该制订纪录片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纪录片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纪录片产业,并仿照文化创意产业给予纪录片企业一定政策和税收的优惠。”

        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视频播出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3D技术掀起新一轮视听狂潮,中国民间企业、文化基金会开始积极介入,这些为中国纪录片今后的发展带来新鲜的力量和生机。“这些变化,或将促成中国纪录片从小众走向大众。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领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还需要开阔视野,再接再厉。”陆地说。(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