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2日 星期二

    聚焦“十二五”·“两难”求解

    既让“近者悦” 又使“远者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2日 01版)

        ●访谈嘉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吴江

        ●访谈记者李 可  通讯员:蔡 琳  

        议题起因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而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如何引进、用好海外人才,既要“土凤凰”又要“洋博士”,防止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

        “两难”求解

        ●如何既把握吸引海外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的政策平衡,又要立足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尽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如何既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开放更宽松的本土空间,又为本土人才提供更高水平更宽广的国际空间?

        记者: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背景是什么?本土人才难道不能胜任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吗?

        吴江:这一政策背景是跟我们现今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分不开的。现阶段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急需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人才闲置和外流趋势,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人才引进机遇期。未来五年,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集中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如中央直接组织实施的“千人计划”;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世界性的稀缺资源,可以说,谁拥有他们谁就拥有未来,我们要建设世界人才强国,就必须更加主动参与到全球人才的竞争中去。

        目前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达到229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他们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但是我们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处在创新追赶阶段。解决的方案,一靠自主培养,二靠海外引进。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军人才既有海外归国人才,也有本土成长的人才,只有坚持以用为本,完善政策,我们才能尽快填平这个“能力鸿沟”。

        记者:可是有些引进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如何看待并解决这一问题?

        吴江:既是“创新创业”就有风险。社会普遍对引进海外人才期望值很高,其实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但是要尽可能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效益,不能走形式搞运动式的。首先是摸清人才需求,重点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紧缺人才,特别是本土人才干不了的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就像我们需要引进足球、篮球运动员,而不需要引进乒乓球运动员是一个道理。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先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一段时间内国内没人应聘或竞标,就面向海外招聘,以示公平。如韩国近年启动的“WCU”创新人才招聘项目,在140个项目已招聘的340名科学家中,本国科学家仅有55名,其余都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外籍科学家;其次,要科学评估审查,特别是需要国际同行的评价意见;再次,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既要保证享有国民待遇,也要有些扶持政策,解决创业创新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创业辅导、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解决生活后顾之忧。使海外人才尽快本土化,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中来。

        记者:吸引海外人才的优惠政策让一些本土人才感觉不公平,甚至产生矛盾,那么如何处理好本土人才与海外人才的关系呢?

        吴江:人才政策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普适性就在于坚持以用为本,坚持一视同仁,不管是本土人才还是海外人才,只要有能力、有技术、有创新,就应得重用和尊重。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引进海外人才的特殊性。海外高层次人才由于在国外的研究条件、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高。现在我们引进人才,条件相对又比较差,国际化程度又比较低,人家来了就不习惯、不适应,硬要让人家往低处流可能不行,所以要建一些海外人才“高地”或特区,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我们引进一个海外人才100万,对本土人才来说就不得了,但是对于一个海外人才,可能就不算什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解放思想才能解放人才;二是加强人才法制建设,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人才环境;三是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人才的环境差距;四是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做法培养和引进人才,使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更好地融合。

        公平分为机遇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人人都想要得到结果公平,给你解决住房,也要给我解决住房,给你100万为什么没有我的份?我们说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是按市场竞争规律提供的机会公平,要结果公平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人才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物以稀为贵嘛。海外人才引进的目的就是解决重点领域的创新人才短缺问题。山东淄博东岳集团的董事长张建宏提出一个人才观点:“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就是讲人才价值与经济效益应该是等价交换原则。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福利待遇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是我们本土科技人力资源5000多万人,一下子解决提高待遇问题还不现实,需要有个努力过程。而海外引进的人才量很少,又都是高层次,适当有一些特殊优惠,是有能力解决的,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如美国近些年从高中生选拔科技创新的苗子培养,其所得经费高于教授的工资,这很正常。新加坡的金融人才待遇最高,而个人所得税有最低,这就是紧缺人才的政策。    

        记者:那么,如何使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各尽其用各显其才? 

        吴江:我们既要为本土人才提供更高水平更宽广的国际空间,又要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开放更宽松的本土空间。使用人才关键是尊重其成长规律,什么人送出去,什么人请进来,什么人做领军帅才、什么人去创业市场,都要按规律办事。对人才来说,本土与海外没有鸿沟,只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关键是全社会都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使“近者悦、远者来”,只有把自己的人才留住了,用活了,才能招揽更多更优秀的海外人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