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2日 星期二

    以平常心看“天价秦腔”

    作者:张玉玲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2日 02版)

        近日,关于西安某剧场的“天价秦腔”,传闻颇多且看法不一。听一场秦腔,豪华包厢8000元,普通票也要380元,这样的定价该如何看待?我以为,不必急于评判,且以市场眼、平常心、宽容心看待,待时间和市场去检验。

        首先,现在群众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之相对应,文化消费的价格也自然有高有低,主要靠市场来调节。“天价”是个相对概念,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肯定是“不敢问津”;但对一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来说,号称8000元的票价,其实是个“大礼包”的套票价格,包含十几个人的包厢费、茶水费、点心费、服务费等,是可以接受的。

        “天价”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果只是一个广告噱头,消费者不认可,“天价”肯定“曲高和寡”,难以维持,结果只能是自降身价;可如果有口碑、有回头客,培育了消费市场,形成了消费气候,稀缺的“天价”票就可能一票难求。

        其次,秦腔、黄梅戏等戏曲的市场要细分。比如,秦腔剧团每年有面向大众的公益演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百姓可分文不付;也有面向中低消费者的20元-50元票价,普通戏迷也能承受;还有高端票价,如果不去主动争取这个市场,就相当于自动放弃。

        从对“天价秦腔”的不同认识,放眼到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看,国有文艺院团要转制,要走向市场,要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继而还要靠市场生存发展。如果仍保持原有的观念,不引入市场运营机制,那么转制的成果就停留在了原点。转制是为了发展,这就要求院团必须运用市场眼光去运营,要学会“随行就市”,适应价格机制,在价格的涨涨落落中找准定位、提升品质。

        从对“天价秦腔”的不同认识,还看出曾困扰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仍有待厘清。经营性文化产业要“经营”,就要遵循消费和市场规律。可现在,文艺院团一方面要走入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得“松绑”——伴随“天价”而来的“重大款文化、不重大众文化”的批评,贴上了意识形态的标签,让院团有了紧箍咒。如果说,民营院团有夹缝中生存的勇气,也有按市场自我定价的硬气,那么,转制的国有文艺院团也应有这样的冲劲——既然已义无反顾地闯入市场,就要按市场的规则生存发展。

        其实,换个角度看,“天价”并不可怕,它反倒体现了院团转制的成果,说明了转制的文艺院团已懂得市场的细分,已试水市场的包装和经营之道,已有自信要占领高端市场,带给文化应有的价值。

        最后,还应看到,文艺院团靠演戏,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和运营,要有大发展,还需用创新思维赢得市场,而“打高端牌”也正是积极争取市场的一个“新招”和“奇招”——市场不接受这个价格,自然就会“换招”;市场接受这个价格,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就得以提升。

        所以,对于文艺院团走高端市场的效果,不妨拭目以待,让实践和市场去评判吧。

        不过,笔者也认为,剧场演出“天价”可以适当,但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消费实际,票价过于离谱,也会受到百姓的非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