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如今终于脱离了庄稼把式,通过政府帮我贷款、找摊位,自己也干起了小买卖,听到别人叫我邓老板,心里美滋滋的!”日前,记者在哈尔滨市哈南工业新城采访时,小丽主食店的农民老板邓大祝高兴地对记者说。2010年,哈尔滨市平房区作为哈南工业新城建设的主战场,征地面积11.94平方公里,被征地农民4351户。如此多的农民迈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增进农民就业成了平房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解决农民就业3210人,成效显著。
送岗位——提供就业服务平台
“上网进入平房区委网站,点击基层党建,进入社区博客,呈现在眼前的全部都是来自企业招聘的相关信息。”在新伟街工委书记王凯燕的指导下,记者在电脑前查看了近期她们上传的所有招聘信息。“自从农民住进城里,家家户户基本也都买了电脑学起上网,我们每天都把企业的招聘信息登载在街道办的博客网上,随时向需要找工作的农民兄弟发布用工信息。”王凯燕说。
刘启波是平新镇的普通农民,自从征地拆迁搬到新伟街道做临迁户以来,一直没有工作。万米社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他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后,主动将他介绍到哈飞汽车配套公司工作,现在刘启波每个月的工资达到1800多元。万米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我们“手牵手”地将农民介绍给企业单位时,用工单位都非常欢迎,因为他们认为是党组织介绍来的,很放心。
平房镇通过自己的闭路电视每两周向农民发布一次招聘信息;新伟街道通过网上博客发布招聘信息;新华村村长则通过自己的手机向本村村民群发招聘短信……在哈南工业新城,街、镇党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再就业服务平台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局每月25号都定期举办一次招聘大集,今年以来针对失地农户已举办招聘大集5期,当场签订意向性协议500余人。”哈尔滨市平房区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张伟丽说。
送政策——使农民就业门路更宽
“针对征地拆迁后农民居住地点发生变化的实际,我们党组织开展了‘双走访’活动,及时了解进城农民的生活情况和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办了农民家庭理财、居家养老、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800余人。另外,2010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前培训1168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1628人次。”哈尔滨市平房区副区长庄玉斌说。
在平房区18职业高中的电焊教学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四溅的火花让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火热的学习气氛。走近正在作业的张师傅,他拆下面罩微笑地向记者打招呼,他说:“我从农村搬到城里,一下子没了地,没了工作,多亏街道主任去家里了解情况,问我对以后就业有啥想法,我说想学点技术,于是就被安排在这儿学习电焊。”谈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城市生活,张师傅憨厚地向记者说:“等我学习好了电焊,我想进入工厂上班,当了半辈子农民,这回咱也想当工人,享受城里人天天上班下班的生活。”
哈南工业新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在职业高中开设了机械加工、电焊等企业需求的专业;在99中学成立职教班,共有40多名学生升入了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学校就读,还有30多人本学期将去职业教育学校入学;并通过开办机械制图、计算机技术、旅游、模具4个学科的基础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利用哈南地区区域内现有资源,开展好培训和就业。发挥驻区大厂资源多的优势,为下岗失业居民和征地拆迁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培训的机会。同时,我们还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小额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将为他们安排一些公益性岗位,彻底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庄玉斌说。
送温暖——让农民安个“幸福窝”
平新镇新华村、平房镇韩家店村整体拆迁后,村党支部率先成立了绿化公司和资产运营公司,通过股份制运营,帮助农户寻找就业出路;平房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陈炳辉和村长陈洪喜都是村里的运输大户,他们主动扶持想买车的村民,并成立了拥有50多辆大挂车的运输队,现在村民年均增加收入10余万元;平房镇黎明村在征地时与平房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入驻企业签订了优先用工协议,目前已有200余名村民在工业园入驻企业工作……记者走村访户,在采访本上留下了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事例。
“哈南工业新城各基层党组织充分挖掘就业潜能,积极发挥党员和‘致富能人’作用,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难题。像平新镇东福村和平乐村就利用靠近开发区的地缘优势,积极为入驻企业提供劳动力,仅英华电力就解决了100余名失地农民再就业。”平房区平新镇党委书记姜艳萍说。
据了解,仅2011年头两个月,通过街道社区的党组织联系帮助,已有615名失地农民重新走上再就业岗位,并为20名自主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2万元。
本报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