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7日 星期日

    学校“蓄水”,企业“养鱼”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教授谈产学研合作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27日   04 版)

        产学研合作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作为一所以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著称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多年来,东南大学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近日,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教授,请她谈谈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

        记者: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请问东南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上有何特色?

        郭广银:以前,企业发展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几乎是两条平行线,一方面是企业粗放式的埋头苦干,另一方面则是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对这种情况,东南大学通过自己的资源管理去“蓄水”,吸引企业在水中“养鱼”,让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到高校,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为其服务。在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企业负责资金投入,我校则以技术入股,研发团队按照自愿的原则,自筹资金加入,依托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平台,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政府、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走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共赢之路。 

        企业因为与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而发展壮大,科研成果也因为产业化而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正是这种“共享、共赢”的模式,使得东南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一直走在江苏各大高校的前列。目前,我校科技园南京主园已有入园企业126家,其中以东大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组建的高科技企业21家,注册资本金3.7亿元。科技园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利税过亿元,创造就业机会3000个。五年来,东大科技园转化国家“863”、“十五”科技攻关等重大技术成果38项,转让价值6394.5万元。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东南大学“蓄水养鱼”的具体做法?

        郭广银:近年来,我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了三种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第一种是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形成“市场需求牵引、企业投入保障、首席教授负责、校企联合管理”的运行机制。我校已与荷兰飞利浦、深圳华为、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等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共建了46家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绝大多数运行状况良好;第二种是建立专业研究院,地方政府与校企三方联合,针对地方主导产业的技术研发需求联合进行攻关。如早在2007年10月即与江阴市人民政府、法尔胜集团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江阴新材料研究院;第三种是建立区域研究院,专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如在东南大学与无锡市政府共建的东南大学无锡分校。

        记者:之前您谈到东南大学富有特色的“蓄水养鱼”理念使得产学研合作实现了多方的共赢,那么,它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郭广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服务企业发展、主动实践科技创新;做政府最关心的、企业最感兴趣的、老百姓最需要的产学研合作,这是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一贯宗旨。我校和苏州政府联合建立的苏州研究院,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依托东南大学的学科优势,直接面向苏州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为苏州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快成果转化。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09年度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在总共7项指标中东南大学6项名列第一。同时,我校与企业合作获得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4项,新成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13家,总数达到46家。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周立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