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社会各界400年来对李渔存在截然不同的评价,虽然有关李渔的争议持续不断,但褒也好,贬也好,都无法抹煞李渔这个文化巨人的成就。本世纪以来,海内外李渔研究者对李渔的兴趣越来越浓。
兰溪李渔研究专家、李渔研究会副会长李彩标向记者介绍了海内外李渔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李彩标说,400年来,曾有过4次李渔热。第一次是李渔生前,当时主要是围绕李渔作品的评价、争议以及对李渔这个人的评价,褒贬不一。第二次李渔热是“五四”前后,国内一批作家评论家对他的为人和作品进行评价,鲁迅也参与评论。这场李渔热持续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大量论文面世。第三次是1985年—2000年,主要标志是,李渔全集20卷出版,此书已连续再版三次;兰溪建成李渔纪念馆芥子园,浙江的兰溪、金华、杭州以及江苏如皋陆续出现李渔塑像;研究李渔的人越来越多,大量有关李渔的传记、评传和研究专著先后出版,仅李渔传记就达6种之多。李渔的戏剧也开始重现舞台,李渔的小说、诗词以及《芥子园画谱》等也一版再版。随着学术氛围的日益宽松,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人们对李渔这个有争议人物的评价也渐趋理性,对李渔的生平思想、学术地位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
以李渔生平事迹为内容的剧作也陆续问世。1989年,兰溪婺剧团演出了《李渔别传》,首次将李渔形象搬上舞台;2000年,北京人艺推出话剧《风月无边》,这部由著名演员濮存昕和徐帆主演的话剧,再现了李渔的戏曲生涯;前不久,南京作者赵景扬给李彩标寄来由他编剧的歌剧《芥子园》,据说这一歌剧已列入今年文化部的计划,将于10月演出。
李渔形象还被搬上荧屏。1994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了六集电视连续剧《艺苑情长李笠翁》;2004年,浙江横店集团影视娱乐公司拍摄了展示李渔戏剧生涯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风流戏王》;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李彩标撰稿的50分钟电视专题片《李渔》。
在李渔故乡兰溪,198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李渔研究机构——李渔研究会,近30年来,李渔研究会研究成果丰硕,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社科研究成果奖;国外研究李渔的人也很多,美国、德国、日本都有专门研究李渔的专家,他们写了大量的论文,对李渔的评论已从戏曲向其他领域以及李渔的生平延伸。
江苏如皋是李渔生活过多年的地方,如今已建起了李渔街、李渔塑像;南京市还准备复建芥子园,芥子园书铺持续了200多年,是我国影响最久最大的书铺之一。
在这一波李渔热中,兰溪李渔研究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先后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李渔研究专家进行联系交流,并与国内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高校建立联系,聘请国内外30多位李渔研究专家为研究会的顾问和特邀研究员,形成了一个国内外的李渔研究网络。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浙江,李渔已越来越成为商人追逐的目标,人们纷纷以李渔及李渔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物名为商标,如兰溪的芥子园酒业公司,且亭亭茶楼,李渔宾馆,仙侣酒家,李渔初中,李渔布鞋,李渔家茶等等。
李彩标说,李渔留下来的实物已不多。老舍曾收藏李渔的砚台;田家英收藏过李渔的书法作品;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李渔4幅字画。前几年南京曾拍卖李渔的一幅《墨梅图》,但此图是否真为李渔作品曾引起争议。去年南京发现一幅李渔的对联:“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
去年,李渔首部剧作昆曲《怜香伴》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这部以演绎封建社会女同性恋情的剧作由“巾生魁首”汪世瑜出任艺术总监,由香港关锦鹏执导。
“历史是公正的。”李彩标说。“李渔‘生前为世人不容,死后为世人不识’的局面终因海内外李渔热的再度兴起而得到改变,李渔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本报记者 叶 辉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