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4日 星期四

    文章醍醐

    作者:王祥夫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4日 12版)
    ▲甲骨文中的“象” “豕” “鱼”三个字

        醍醐据说是一种食物,而又有人说它不是食物。我想醍醐如果是食物则一定是流质的。古人说“醍醐灌顶”,想必是将这流质的食物从一个人的头上直浇下去。想想这样做岂不是恶作剧?试想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忽然有人把醍醐从头上直浇下来,是什么滋味,真还让人想不来,不好说,真是不好说。真不知为什么要以醍醐灌顶?浪费且不说,过后还要去浴室大洗特洗,还不知能不能洗出些智慧来。

        中国的文字是个谜,如果不接触象形字,你就不知道中国字是怎么形成。“火”字和“水”字基本就是那么个样子,但“象”字和古体的“豕”字、“鱼”字却很怪,象怎么会立了起来?倒让人怀疑古人是怎么看象?猪呢,也是立着的,谁都知道猪在平时都是站在那里,四条腿朝下,用两条腿就可以立起来的猪大概只有在马戏团才可以找到。象又何尝不是这样,谁见过总是立在那里的大象,累不累?鱼也是这样,河里的鱼总是一条一条在水里活泼泼地游,而古人却偏偏要它头朝上吊起来。为什么?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近来读《中国书法》对李学勤先生的访谈,忽然才将这个迷团解开。

        李先生是古文字学家,他同意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对文明的解释。丹尼尔写过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他提出了“文明”的考古学标准是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五千名以上居民的城市,二是要有文字,三是要有礼仪性的大型建筑。李先生认为这三个条件里边文字最为重要。李先生在这篇访谈里说到了毛笔的发明原不是为了书写汉字,而是为了在彩陶上作画,“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毛笔的起源,它不是为了写字,而是为在彩陶上画画,彩陶的纹饰就是用毛笔画的,毛笔的笔意看得很清楚,是一种软的毛笔。”学者的心原是细的,偏能看到别人不留意或永远留意不到的事情。说到文字的由来,李先生便有一钵好的醍醐在那里给读者准备着。李先生说:“中国的字有些很怪,甲骨文里面写一个“犬”字,它不四腿着地,而是四腿横着,写“鱼”,鱼都是横着游的,没有头朝上的,甲骨文里却像是吊着一条鱼一样。道理很简单,就是写字的“简”是窄的,放不下那么多的笔划,所以他要把字形横过来写,”这简直对学汉字的人是醍醐灌顶,比如大象的“象”字,怎么会立起来?那么窄的竹简,横着写一个象形文的象字要占多大地方,一但立起来写就方便多了。

        正是文章未必非要大,小处亦会有让人想不到的喜悦,那喜悦便是醍醐灌顶。有人做文章是文章浆糊,而李学勤先生却偏是文章醍醐,只是不知竹和木的简在古时是否有统一的宽窄,想想古人一会儿把竹简横过来写,一会儿把竹简竖起来写,比我们不知要自由好玩儿多少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