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3日 星期日

    孝子峰随想

    作者:王巨才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3日 13版)

        前些时日到华山一游,重又领略了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长空栈道、老君犁沟等景点的奇险岿巍,然而最令我感触良多的当属传说中沉香劈山救母处的孝子峰。它让我回忆起过去和乡亲们一道兴趣盎然地观看《劈山救母》、《白蛇传》等露天戏的情景。那是个物资匮乏,精神上却充实饱满的年代,有着当下“娱乐至死”们所缺失的纯净和质朴。

        还记得秦腔《劈山救母》中最让人感动的一段:沉香为救母亲,到云岭深山,得仙人传授,练得一身膂力,返回华山云台峰顶,持神斧猛地一砍,石破天惊,三圣母重见天日,母子终得团圆。当年露天舞台上演到这出戏时,偌大的广场上原本一片鸦静,而随着乐队锣鼓家伙的猛烈击打,二道幕拉开,全身素妆的三圣母一个鹞子翻身从后台跃出,黑压压的人群中立刻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喝彩声。回头一看,身边的老大爷满意地搓脸捋胡子,连喊“过瘾”,大婶大嫂们则擤鼻子揉眼,为历经磨难的圣母娘娘献上一掬悲欣交集的泪水。

        《白蛇传》的故事同样尽人皆知。与华山有关的是“盗仙草”。白云仙为救丈夫去华山盗采灵芝仙草,与白鹤童子一场恶战时,鹤发童颜的药王慈祥现身,赐予一叶灵芝,许仙起死回生。药王的仙草原长在隐秘的地方,后为救助更多生灵,移至高崖石壁,风一吹,各处都长出灵芝。这个戏我也是在县城的操场滩看的。戏有条“光明的尾巴”:许仙的儿子中状元后,对着雷峰塔甫一跪拜,塔身顷刻倒塌,白娘子得脱囹圄,阖家团聚。戏散了,老百姓们拎着各自的板凳、马扎,涌向四面八方,嗡嗡营营的议论声盈耳不绝,有对白娘子的善良钟情表示景仰的,有对青儿的刚烈仗义极力夸赞的,有对许仙的窝囊动摇指责埋怨的,有对法海的“破坏捣乱”义愤填膺、痛骂谴责的。随着家家户户的开门声和窗户上渐次闪亮的灯光,这样的热评恐怕还会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持续到深夜。

        回想起来,我们那时最向往的文娱生活,就是每年的骡马大会(后来改叫物资交流大会)期间到操场滩去看戏。电影也有,只是每场得花5分钱买票,只能偶一为之。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的发达,群众的文化生活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但与此相悖的是,人们的不满足感似乎也愈来愈突出,“思想贫弱”、“精神矮化”的慨叹时有所闻。打开电视,劈头盖脸、汹涌而来的商业广告,酷男靓女的狂歌劲舞,人神与共的格斗厮杀,俗不可耐的戏说、“改编”,光怪陆离,充斥荧屏,令人不胜其烦。这种低俗无聊,“娱乐至死”的现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也逐渐被有关方面所重视。

        在上上下下的责难声中,有论者把这一切归之为“大众趣味”使然,让人莫名其妙,不知他们所说的大众,包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但明眼人都清楚,个中原因,除商业利益和市场资本的裹挟外,恐怕与作家艺术家因生活积累、艺术积累的匮乏所导致的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的贫弱有关。礼失求诸野。实事求是地讲,与其在已经被炒得焦糊不堪的经典和非经典中讨饭吃,在以这样那样的“主义”、“流派”相标榜的大师后头邯郸学步,真不如像毛泽东说的,放下架子,迈开双脚,到老百姓中间来个“每事问”,从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审美情感中汲取营养,可能更有出息些。

        这让我又想起当年与我一起看戏的那些神情投入、议论风生的乡亲们,想起那些曾让人如痴如醉的生动、瑰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作者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