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是在中国美术界和全社会拥有极高认知度与美誉度的国家美术馆。1958年,中国美术馆兴建馆舍,乃是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标志;1963年,中国美术馆开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馆名,明确了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性质。经过几代美术馆人的努力,中国美术馆已成为收藏和保存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名家精品、展示当代美术创作成果、满足人民群众艺术欣赏和审美需求的重要窗口与平台。
2010年,中国美术馆入选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之后,政府又推出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免费开放,这是文化惠民政策新的内容,也是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公共文化设施与社会的无距离连接,使公众在文化心理上增强了主人感,也更加突出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公共性,这是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双赢。
在世界范围内,美术馆完全免费开放的国家还不多,中国此举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上的优越性。3月2日,中国美术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进入了中国美术馆发展史上的免费时代。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的审美期待和需求也不断增长。美术馆作为展示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窗口,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欣赏艺术、陶冶情操的机会,尤其能够通过感受和理解艺术的创新,获得创造性的启迪;通过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拓宽审美视野,提升文化与文明素质。
免费开放为观众走进美术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美术馆带来直接挑战,第一是观众量的增加,中国美术馆在此之前年观众量已达百万人次,免费开放后观众量会较大幅度增加;第二是观众构成的丰富,不同年龄、阶层、教育背景的观众对美术馆有不同的诉求。这也给中国美术馆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紧随“开放”的“提高”。
为使观众有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并确保安全,中国美术馆已着手制定新的服务方案,采取网上预约和现场领票相结合的方式,还将建设检票统计和入馆观众量实时监测系统,控制展厅流量,确保参观安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服务内容上,要改变以往主要接办展览的局面,加大自主研究和策划的力度,举办反映时代文化主题、展示中国美术发展特征的大型主题性、学术性展览,也观照不同语言形式的探索成果,形成展览精品纷呈的格局,以满足日益丰富和多元的社会审美需求;要不断丰富馆藏作品,将馆藏作品形成各种专题陈列展,使国家的艺术财富为人民共享。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还要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举办各类专家学者讲座,加强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在大型展览中组织志愿者导览,开展大中学生和儿童美术、社区美术教育活动,构成立体的公共教育服务方式,延伸展览空间,使进入美术馆的观众感受到高雅、新颖、亲切的艺术氛境,同时也获得综合的文化与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