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江淮大地,仍有几许寒意。沿村间蜿蜒曲折的土路前行,大块小块的新绿在田野中随意地铺着,间或可见路边盛开的一种不知名的黄色野花。
3月6日下午,70岁的陈发芝老人正坐在村东头的自家堂屋里编着篾活,旁边放着编好的篾筛子,这样的篾筛子老人一天能编6个,每天能挣10多元。从11岁开始,陈发芝老人就从舒城县千人桥乡来到了城关镇舒丰村埂头组,60年的时间,这样的篾筛子编了不知多少个,却没攒下多少钱,劳累大半辈子落下的一身毛病也没钱医治,只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死见阎王”。
前年8月,老人咳嗽得特别厉害,消炎药已经不管用,还反复咯血,她终于挨不住了,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支气管扩张。8月14日,她在乡卫生院进行了治疗,得益于头一年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花费的2053.6元,新农合补偿了1465.2元。这让她松了一口气。
陈发芝家靠种地为生,年收入只有1000多块钱。以前家人犯病都不敢去大医院。她6岁的小孙女滕月妍,刚出生两个月就查出患有心脏病。“要没有新农合,可能这会儿已经不在了。”老人埋头继续忙着篾活,长满皱纹的眼角泛着泪光。
小月妍从村里的幼儿园放学回来了,进了门就向老人跑去。谁能想到,她4个多月前刚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手术。
小孙女是陈发芝的心头肉,但打小就体质差,查出心脏病后也不敢去大医院。听说治好要花两万多元,家里砸锅卖铁也拿不出啊。为了这个,陈发芝不知流了多少泪。
去年10月,老人从电视中看到,新农合有了新政策,省上提高了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补偿标准,和儿子、媳妇一合计,带着小孙女来到了省城合肥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14天总花费21846.08元,新农合基金支付了定额补偿金1.96万元,加上“心健康梦飞扬”爱心项目解决的部分,“自己就付了32元伙食费,我们很知足了!”陈发芝算过一笔账,如果没有参加新农合,全家至少要为小孙女的病背5年的债。
听说2011年新农合的参保标准要提高,政府投入要达到200元,老人抬起头,脸上露出笑容,“那就更好了。”
(本报舒城3月6日电 本报记者 何平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