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5日 星期五

    鲁迅精神与当代青年

    于溟跃(吉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25日   16 版)

        鲁迅,对于中国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名字,他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正所谓鲁迅精神。毛泽东将鲁迅精神概括为三点: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和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当然,在21世纪,鲁迅精神可能失去了他孕育和发挥作用的环境,但他却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

        我认为,鲁迅精神中有两点是特别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分别是自由独立的思想和批叛怀疑的精神。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被称作是“士”,一般来说,他们都是被人所养,做豪门的门客。存在决定意识,这种情况导致了士们的思想总是围绕着养他们的人或阶级的利益,而缺乏独立性和自由。到了五四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现代知识分子应运而生,独立和自由的思想也开始发展。其中最能体现这种时代文化精神的人,就是鲁迅。新文化运动之后,许多新文化人士开始与当权者妥协,甚至支持当权者的时候,是鲁迅站出来坚决与旧势力进行搏斗,力主维护自由的思想。1925年女师大学生被压迫,他却持支持态度;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又向枪杀学生的暴虐者进行抗争。最后,他自己被迫离开北京。

        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从未放弃过斗争和反抗。他一直在用生命撰写着一篇又一篇的战斗檄文,用实际行动表达着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懑。譬如说他的著名文章《写于深夜里》,就是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为了扩大这篇文章的影响,茅盾和史沫特莱将它译成英文,刊登在英文期刊上。史沫特莱回忆说:“在所有我在中国看到的作品中,这一篇东西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它是一种激动的呼喊,是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夜晚中写成的。”还有他的诗《七律·自嘲》中那著名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都显示了鲁迅不断反抗斗争的决心和毅力。

        其实,从小的时候起,鲁迅就产生了对现实的怀疑和叛逆精神。“鲁迅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善于从劳苦大众身上摄取精神养料;另一方面又敢于经常荡涤传统观念的污浊。对根深蒂固的旧传统、旧思想、旧习俗大胆地怀疑,是鲁迅攀登真理高峰的重要起点。”学习的时候,他不是教书先生眼中驯良的初生“牛犊”,而是独立思考判断,不盲从传统的。这对他后来的反抗斗争精神和主张自由独立之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向旧世界宣告:“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他发出反叛的第一声便是:“从来如此,便对么?”

        那么,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独一无二的鲁迅精神呢?我们大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大都来自书本。也许这种现状导致了我们从小就缺乏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然而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坚持独立,张扬个性,保持自我,将鲁迅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他永远是我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他应该是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的。我们应该在心灵深处为鲁迅留一个位置:“人生定有高峰和低谷,有了这一精神,可以让人处高峰时能够冷眼旁观,自省反思,不至于得意洋洋;处低谷时能够醒悟人情世故,看透世态炎凉,不至于怨天尤人。”

        郭沫若在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时说:“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作为博大精神的民族魂,鲁迅精神必然是我们每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当代青年心中的温暖的春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