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5日 星期五

    央企:创新“重头戏”永不落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25日   10 版)

        2011年1月,中国北车的“和谐号”380BL动车创下时速487.3公里的高铁最高运营速度——这是中国铁路的新速度,也是世界铁路的新纪录。

        在一次次极限的不断刷新和超越中,中国用5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的道路,创下铁路发展史的奇迹,也真实映射出中国央企从技术输入到自主创新的完美跨越和风雨历程。

        怀创新之志 尽央企之责

        五年前,国人对“高铁”这个词还很陌生。从2004年启动大规模铁路技术设备引进,到如今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央企通过技术创新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设计施工的核心及成套设术,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主力军,中国迎来大规模高铁建设的同时,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铁路网络也将人与人、城与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持久繁荣、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五年来,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中央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柱。

        从新疆到上海,沿途两百座城市的燃气用户可曾想到,炉灶上熊熊燃烧的火苗是从土库曼阿姆右岸气田,爬雪山过黄河跨长江“万里长征”而来?在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的果子沟,中国石油的建设者到来之前,这里还没有路,常年大雪封山。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3公里的管段中经偏差不足3厘米,创下了中国管道建设的奇迹。

        奥运会、60周年国庆、世博会,这些印刻在中国人心中的美好画面,无不留下了央企人创新的足迹。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谋福,央企的技术创新之路走得格外坚定、踏实。

        应国际之争 领技术之先

        “如果你到电信博物馆就会发现,当时连手机上的皮套、装在基站铁塔上的螺丝钉都来自国外。”大唐电信集团董事长真才基说。从过去中国企业为跨国公司代工,赚取微薄的利润,到如今跨国公司开始为中国企业代工,中国在移动通信这个尖端领域不仅拥有了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通信标准,还掌握了国际竞争的语话权与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面对未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竞争,加快技术创新力度,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升增长的轨道,中央企业义不容辞。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圆满完成航天员出舱行走任务,成为我国载人航天飞机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0年11月珠海航展,中国商用飞机获得国内外100架C919大型客机订单,揭开了中国与波音、空客展开竞争的大型客机的面纱。

        ……

        当世界各国还在传递着“中国制造”的名片,中国的央企们却已将“中国创造”的各项纪录篆刻到历史的功名册上。

        蓄发展之势 待突破之日

        许多央企的人都会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德国公司,其总部主要研究50年以后的技术,分公司研究30-50年的技术,所属制造企业研究20年后的技术。也就是说仅制造企业研究的技术和产品就要储备20年。这个企业今年128岁,产品始终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65%。

        五年里,中央企业加强创新责任考核,筹措科技专项基金,逐步建立起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科技投入水平连年提高。2006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年均增长28.5%;研究开发经费年均增长27.9%,均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利润增幅;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1%。

        五年来,中央企业不断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当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做强做优,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十二五”留给中央企业的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也必将是其谋求基业长青的一台永不落幕的“重头戏”。

        本报记者 温 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