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5日 星期五

    人民的好党员:

    达吾提·阿西木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25日   04 版)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24日电(记者 毛咏)“我当时就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让家乡尽快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而且一定要建得更好!”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在2003年那场可怕的地震发生之后最强烈的愿望。

        2003年的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大地震。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的5位家人遇难、4位受伤,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迅速组织党员和群众投入到抢救被压在废墟下群众生命的战斗中,在地震当天他带领全村党员一共营救了97人。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我们不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这里的老百姓如今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达吾提·阿西木回忆说,“灾后的情形如果没有稳定的心态,人也会跟着灾难一起垮掉。要想抵御这种灾难,就应该有坚定的信念。”

        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达吾提·阿西木和村里的党员们成为危难时刻乡亲们的“主心骨”和“脊梁”,坚定了村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达吾提带领村民在6个月的时间里建好了抗震房,地震后无家可归的村民都搬进了新家。为了保证每一户受灾群众都能住进称心如意的房子,他与村干部每人各承包5户受灾群众,群众有任何困难,都由他和村干部们解决。

        在地震过后的8年时间里,达吾提·阿西木带领村民踏上了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吐格曼贝希村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很多年轻人走出农村打工赚钱。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由地震前的1120元增加到5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1万元增加到了23万元。村民们说:“我们的收入原来是卖粮、卖棉花,现在一家人除了种地,还有经商、务工、销售手工艺品,拿到手里的钱比以前多多了。” 

        现在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已经把巴楚县和各乡、各村都连接在了一起。地震后新植的杨树随着笔直、平坦的大路延伸,并已蔚然成林。道路两旁大面积的条田通向远方,新疆南部早春的冬小麦已经破土成苗。在高耸的杨树下,一户户农家小院白色的院墙相连。院子里,彩钢板房或是木板夹芯房整洁宽敞,而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比肩而立,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看着电视,家里的年轻人则开始着手春耕前的准备。

        1952年出生的达吾提·阿西木,是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普通农民,1989年起他开始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2004年,达吾提·阿西木被评为新疆“抗震安居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链 接

        ■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达吾提·阿西木被选为“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委会的颁奖辞是:“他隐藏起最深重的悲痛,他紧握心灵的伤口,在他那颗流血伤痛的心里还装着更多的村民。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朴素的感情,在百姓中传播着温暖;他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在危难的时候担当起百姓的精神支柱;他在废墟中挺起脊梁,他的坚强和无私为刚刚经历了噩梦的村民们撑起重建家园的希望。”

        (本报记者 柳霞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