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认识到成立专门的干部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党的干部的有效途径。当时,陈独秀领导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或参与领导了一批培养不同类型革命干部的学校,如外国语学社、平民女校、上海大学、沪西小沙渡工人学校、平民夜校等。其中,外国语学社是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平民女校是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上海大学是党参与领导的第一所培养高等干部的学校。那时,干部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都很不完善,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但却实实在在地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其中绝大多数人后来成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外国语学社创办于1920年9月。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相继成立后,为了掩护党、团组织的活动,同时为了满足进步青年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和赴俄学习的需要,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支持下,陈独秀等人创办了外国语学社,也叫留俄预备班。学社的负责人是维经斯基的翻译杨明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为秘书,协助杨明斋工作。学生主要是陈独秀和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介绍来的进步青年。学社设有俄语、日语、英语等课程,以俄语为主。教师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为主。在学社里,学生们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外国语,一面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参加革命实践。从1921年春开始,学生们分批陆续赴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外国语学社停办。
平民女校成立于1921年12月。该校名义上由黄兴夫人黄宗汉负责的中华女界联合会所创办,实际负责人是中共中央负责宣传工作的李达。当时,党刚成立不久,各方面工作亟待展开,而干部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特别是能够领导妇女运动的女干部更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经陈独秀和李达商议,决定创办一所平民女校,集中培养妇女干部,以便更好地发展妇女运动。平民女校创办后,针对学生的特点,开设了高等班和初等班,实行半工半读。课程除了一般的国文和数理化外,还设有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教师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从培养妇女干部的需要出发,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工人运动和党团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1922年秋,李达应毛泽东邀请前往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后,学校乏人主持,且经济拮据,遂停办。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10月改组为上海大学,设有社会科学系、中国文学系和英国文学系,于右任任校长。学校开办之初,既缺经费又缺师资,局面很难打开。当时正在酝酿国共合作,于右任遂延请一批年轻有为的共产党员进校,其中由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科学系主任,陈望道任中国文学系主任,侯绍裘任中学部主任。教师中也有一部分共产党员,如施存统、张太雷、沈雁冰、蔡和森、恽代英、安体诚、杨贤江、萧楚女、蒋光赤等。学生以瞿秋白领导的社会科学系为最多,其中多数是党团员,因此还建立了直属中共上海地委领导的上海大学共产党支部。上海大学名义上是国共合作主持的学校,实际上共产党人在其中起核心作用。上海大学鼓励学生组织社团,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会、报告会、交流会、讲学会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果。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封闭。
上述三所学校同为建党时期党直接领导或参与领导的革命干部学校,各校都注重对学生的革命启蒙教育,都鼓励学生参与革命实践活动。据曾在外国语学社学习的肖劲光回忆:“我们除学习俄文外,每星期天还学习马列主义,主要是请人来演讲。复旦大学的教授陈望道,他主要讲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除了陈望道,李达、李汉俊也兼授些革命理论课。”平民女校专门开设有社会学课,由党的领导人陈独秀主讲。李达、张太雷等人也经常到学校作政治报告和时事讲演。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在革命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有意安排学生投身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革命实践之中。陈独秀等人发起组织的第一个工会,即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就是在外国语学社内召开的,由学生李中担任大会临时主席。1921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筹备上海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也是在学社内举行。平民女校也很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工人罢工和党、团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1922年初,杨树浦日华纱厂工人举行大罢工后,平民女校的学生在四马路、南京路等地募捐,支援工人运动。同年3月在上海举行的追悼黄爱、庞人铨烈士大会,5月举行的马克思诞辰大会,10月举行的纪念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五周年纪念大会等活动,女校学生都积极参加。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王会悟、王剑虹还参加了《妇女声》半月刊的编辑工作,对女性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组织了学生讲演团,发传单、写标语,为工人募捐,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上海大学又组织了学生军,配合工人纠察队作战。一批批进步学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锻炼,迅速成长。
这些学校都对党的干部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三所干部学校里,一大批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列主义启蒙教育,投身于革命实践,并在此过程中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后来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经受了种种考验,有的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者,有的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有的把生命献给了党的事业。在外国语学社的学生中,刘少奇、俞秀松、任弼时、李启汉、汪寿华年轻时就成为早期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罗亦农、王一飞、吴芳、任作民是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平民女校则为党培养了一批妇女干部,如丁玲、钱希均、王一知、王剑虹、黄玉衡等。上海大学培养的革命干部更多,其中有杨尚昆、王稼祥、杨之华、阳翰笙、施蛰存、戴望舒等著名人物。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