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袁雪芬:德艺双馨 美韵流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1日 09版)
    上图为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袁雪芬像。
    下图为袁雪芬在越剧《祥林嫂》中的剧照。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月19日,袁雪芬走了,走得很安详。

        简朴的灵堂就设在上海市淮海中路她的家里,白花映衬下的遗像,显得素洁如旧;客厅中摆满了袁雪芬弟子和亲友献上的挽联和百合花,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105年越剧史 她走过了78年

        76岁的退休教师竺松强从新闻里听到袁雪芬逝世的消息后,立即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杨浦区赶到了上海越剧院。竺松强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浙江上虞人,从7岁起他就跟着母亲看袁雪芬的戏,成为袁雪芬的铁杆“粉丝”:“她唱功好,人品好,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得知记者要到袁雪芬家去采访,他执意跟着:“去看看,鞠个躬。”

        1933年,袁雪芬11岁时就走入了越剧生涯。一生为越剧艺术和中国的戏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雪芬摸索本剧种曲调的创新和改进,21岁时看似在舞台上即兴唱出的一个长腔,千回百转,让台下的观众泣不成声。这个长腔逐渐完善后,从此成为越剧的主调。抗战期间,她演出了《木兰从军》、《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的剧目。1942年她与越剧十姐妹共同发起越剧改革。舞台上第一次有了布景道具,演员第一次用上了油彩浓妆,越剧编、导、演、舞、美的综合体制建立起来了。传统昆曲载歌载舞的演技,也被越剧吸收进来。《雨夜惊梦》、《雪地孤鸿》、《天上人间》、《木兰从军》、《断肠人》、《香妃》、《西厢记》、《琵琶记》等新创的和老戏新编的戏,一出接一出登台亮相。1946年,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搬上了越剧舞台,它被誉为“新越剧的里程碑”。那个在风雪中颤抖着双手,质问“魂灵究竟有没有”、“地狱到底有没有”的祥林嫂,从此成为越剧的经典人物。

        数十载艺术生涯中,袁雪芬形成了独创的“袁派”艺术,其唱腔旋律淳朴,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

        1950年初,袁雪芬又拍摄了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同年,她又在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里,成功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2003年12月,袁雪芬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2006年4月又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认认真真演戏 清清白白做人

        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凤,最早师从袁雪芬,而后自成一家。今天,金采凤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灵堂,看着袁雪芬的遗像,金采凤悲痛难忍。她带着哽咽的声音对记者说:“开始学戏时,我一上台就害怕,袁老师鼓励我,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同时,她经常给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西厢记》是袁老师的代表作。有一次周总理来看戏,她却让我来演崔莺莺。当时,她自己年纪也很轻,为了培养我们,让出舞台,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啊!”

        上世纪40年代就与袁雪芬合作走过一个多甲子的范瑞娟,对袁雪芬始终心怀敬意。范瑞娟说,“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是袁雪芬艺术道路的概括。她演戏认真,总是早早到场,化妆后静静坐在那儿酝酿情绪。她常常说要“带戏上场”。每次,她总是从舞台后侧几米处就开始走步。前几步,观众是看不见的,等到进入舞台,她的台步、形体动作就十分自然了。每演一场戏,袁雪芬不是演过就算了,而总是在想,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袁雪芬经常观摩其他剧团的戏,从中汲取长处,为越剧所用。

        在戏剧舞台上,袁雪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但在人生旅途中,袁雪芬始终是方方正正、刚正不阿的人。上世纪40年代袁雪芬唱红了上海滩,那些“社会贤达”、“达官贵人”要她唱堂会,都被她一一谢绝。她总是说,人要自尊自重,不能自轻自贱。这是父亲的教诲,她始终牢记在心。与袁雪芬共事多年的越剧著名编辑吴琛说:袁雪芬的身上没有媚骨,她是一个善良、正直而倔强的人。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1985年,袁雪芬退居二线,开始着力培养越剧青年演员,并组织研究对越剧100年历史的梳理和理论评析。袁雪芬提出:“中国戏曲是多剧种体系,越剧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她的真诚邀请下,越剧界初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研究员和越剧编导组成的越剧理论队伍,撰写出《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袁雪芬自述》等理论专著。为越剧留下了一份总结剧种百年历程的理论性文稿。

        2003年,袁雪芬患上了绝症骨髓瘤。为了抓紧时间总结理论和完成作品,她放弃化疗,常常带着病痛工作。从2009年底,袁雪芬病情开始恶化,辗转病榻。然而,一旦神志清醒,她总是“吵”着要回家,不愿意浪费国家的钱。从去年8月15日之后,她自知来日无多,坚持不肯再进医院了。她说,生死是自然规律,现在越剧理论总结的著作都已经出版,自己已无憾了。

        本报记者 余传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