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8日 星期五

    湖南张家界:

    从“过赶年”到“六月六”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8日 02版)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罗水乡罗水村柳树脚组覃文斌老人的家里,那天摆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碗大块猪头肉放在桌子的中央,周围依次摆的是寓意“年年有余”的红烧鱼等各种佳肴,桌子边缘放的是几碗苞谷烧酒。全家人先是到堂屋的祖宗牌位前一一敬香叩头,然后围坐在桌子边上,每人将面前的那碗苞谷烧酒举过头顶,再慢慢放下来轻轻地泼洒在地上,大家都在心里默念道:“土家壮士,吃好了喝足了,上前线一路走好!”

        此刻,张家界市土家族后裔们都和覃文斌老人全家一样,提前一天过年,祭祀当年那些奔赴抗击倭寇前线的土家壮士。这种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在张家界市被称为“过赶年”。

        “树有根,水有源。”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深有感触地说:“张家界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过赶年’习俗所孕育的张家界‘六月六’这块文化品牌,就是民族文化催生文化品牌的一个范例。这样的文化品牌,为张家界市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

        延伸

        土家族“过赶年”的奇特民俗,最先引起了永定区罗水乡党委、政府的注意。2001年,罗水乡干部到罗水村柳树脚组走村串户,发现土家族“过赶年”的奇特民俗,竟然与这个小山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藏着一段彪炳史册的光辉历史。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均遭惨败。尚书张经上奏朝廷,请求征集骁勇善战的湘西土兵平倭,皇上准奏。临近年关,一骑快马飞奔到永定卫茅岗土司城,送来了圣旨。军情紧急,土司覃尧之带领三千土家壮士连夜开拔。行至现在的永定区罗水乡罗水村柳树脚组一带,已是半夜时分,覃尧之深知此去生死难料,于是下令在此提前一天过年,也就是和亲人们过最后一个年。来不及精心烹调,他们煮了大甑子饭,把猪头肉切成大块状。壮士们匆匆忙忙吃大碗饭、大块肉,喝大碗酒,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征程。到了前线,这些土家壮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很快打败倭寇,收复失地。皇上大喜,亲赐匾额,上书“东南战功第一”。

        罗水乡党委、政府意识到,土家族“过赶年”,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于是,他们把民间文艺队伍组织起来,编导了表现土家族“过赶年”的舞蹈,并多次到省内外表演,扩大了“过赶年”的影响。

        2006年,新一届罗水乡党委、政府接过传承土家族“过赶年”的接力棒。他们从基础抓起,在罗水乡中心学校开设了民间文化艺术培训班。几年下来,共培训了600多名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紧接着,把土家族“过赶年”与旅游对接,组织成立了张家界茅古斯文化传播公司,在张家界市城区和武陵源风景区设立了几个表演点,专门为中外游客表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帮助演员们分别成立了湘林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个种植、养殖经济组织。目前,张家界茅古斯文化传播公司的100多个演员,都成了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表演。

        转身

        张家界“六月六”这块文化品牌,就是土家族“过赶年”的奇特民俗和其他风俗与艺术形式融合、提升的结晶。完成这种奇特民俗的转身,永定区文化馆功不可没。

        2003年,永定区文化馆应罗水乡党委、政府的邀请,派出普查组深入到罗水村柳树脚组一带调查发现,这里“过赶年”和六月初六“覃垕晒皮”的习俗,生动地展示了土家族人民坚决抵御外国侵略者、英勇反抗民族压迫的传奇历史。“过赶年”纪念的土家族壮士抗击倭寇的丰功伟绩和“覃垕晒皮”体现的反抗精神,昭示了土家族为国分忧的民族责任感与不甘屈辱的民族品格,树起了土家族的精神丰碑,构成了一个地域文化品牌的雏形。

        2009年5月1日,张家界市城区来了一群“野人”,12条泼水龙,12条火龙灯,茅古斯队、龙凤旗队、摆手舞队、傩面舞队,总共达5000多人的演职员队伍,浩浩荡荡走上街头。一时间,龙飞凤舞,水花四溅,人声鼎沸,张家界市城区成了欢乐的海洋。游客组成的长短不一的几十条泼水龙队伍,融进欢乐的海洋里。

        张家界“过赶年”的奇特民俗,终于催生出“六月六”这块文化品牌。(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贵术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