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北海舰队长城200号潜艇“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
在上世纪80年代,长城200号潜艇的官兵们承担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再次承担某新型战略导弹的发射试验任务。官兵们默默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擎剑冲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爱妻,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请不要悲伤,我为祖国而死,光荣无憾!孩子还小,就全拜托给你了……”
“爸妈,原谅儿子的不孝,儿子没给你们丢脸,来生我再报答二老的养育之恩……”
遗书,这个很多人不愿涉及的字眼,对于长城200号潜艇的年轻官兵来说却是家常便饭。每次执行发射任务前,艇上的官兵们都会写下一封遗书。
而每当官兵执行发射任务归来,官兵的随军妻子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到山上采一些野花,在码头迎接自己的丈夫及战友凯旋。
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是个高风险职业,外军潜艇曾出现过因发射失误,出水导弹掉落砸向潜艇导致惨重伤亡的情况。
2007年冬,长城200号艇出海训练,当开始深潜时,一个压盖突然爆裂,海水瞬间喷涌进来,军士长马金龙和轮机兵赵盼第一时间冲上去用身体和衣服控制进水点,班长王克指挥大家紧急堵漏排水,抢修破损压盖。10分钟后,险情排除。
大学毕业的王浩毅然选择投身导弹水下发射试验,而他的父亲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艇员;报务技师朱守磊的哥哥为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奋斗了一辈子,不幸患上癌症,为继续哥哥的事业,他主动申请调入长城200号潜艇……子承父业,弟续兄志,在长城200号潜艇上,类似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例子不胜枚举。
“跟自己较劲,跟专家较真”
水下发射试验关系新型导弹的定型列装,每一点缺陷都可能影响装备的战斗技术性能,都可能为未来海上作战留下隐患,容不得半点差池。因此,长城200号潜艇官兵在工作中不断“跟自己较劲,跟专家较真”。
一位与长城200号潜艇官兵打了10年交道的权威专家告诫同事:千万别出一丁点儿差错,因为你难逃这些官兵的“火眼金晴”。
新型导弹在潜艇发射筒内储存时,要注入惰性气体并保持均压状态。那年,导弹长张海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导弹均压系统注气方式不够科学,有可能影响发射系统的可靠性,极力说服专家进行技术改进。但这位专家却说:“你证明给我们看看。”
为了说服专家,张海军利用在上级科研单位学习的机会,多次找这个单位和军代局领导协调,破例获准进入资料室查阅资料。经过30多个昼夜奋战,张海军最终在计算机上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各种情况下,潜艇的姿态变化对系统工作的影响,验证现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验证结果面前,专家们都对张海军竖起大拇指,欣然同意改进。
发射班战士赵晓刚看到导弹发射后,掉落的残渣经常堵塞潜艇上盖压力管路,就主动尝试并设计出“压力综合检测管路吹除装置”,解决了这个连专家都头疼的难题。
长城200号潜艇执行新型导弹发射任务之初,艇领导带着官兵边探索边熟悉,边训练边总结,边实践边修改,缺少资料自己补,缺少大纲自己编,缺少教材自己写。为破解潜艇导航装备艇员掌握难度大、技术成长周期长的难题,现任政委张志正自费走访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查阅资料上千册,积累笔记百万字,编写出3万余字的教材和170多课时的教学课件。
“系统天天转,战位每天查”
一次海上合练,艇上空调系统冷凝装置突然爆裂,氟利昂大量泄漏,在场的一名科研人员当场晕倒。这时,艇领导果断决策,疏散人员、关闭阀门、紧急抢修,最终化险为夷。能做到这一切,是部队严格管理、加强协同训练的结果。
长城200号潜艇官兵们围绕导弹试验任务开展准备工作,他们梳理出发射中可能发生的断电短路、管道破裂、仪器失灵、弹不出筒等100多个意外情况,提出应对措施数百条,制定出鱼雷管逃生、封舱堵漏等突发事件训练科目和应急处置预案。
精确是潜艇的生命。在长城200号潜艇上,每一次口令,都要求做到十分精确;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做到丝毫不差;每一次行动,都要求全艇各技术岗位、各战位、各指挥所之间密切协同。为此,艇上每一个战位都签订责任书,每一台机器都挂上责任牌,做到人人有具体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官兵们坚持做到“系统天天转,战位每天查,每日一清理,天天都备案”。(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李 德 鞠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