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7日 星期四

    沈中阳:移植希望,让生命坚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7日 13版)
    “让他人的生命如此坚持”是沈中阳的信念。
    患者出院时与沈中阳热情相拥。
    凝神。圣手。奇迹由此创造。

        他是突破我国现代临床肝移植生存瓶颈的第一人,他在国内首次提出肝移植乙肝再感染与复发诊断标准并历尽艰辛首创防治方案,是国内惟一能够实施多种脏器——肝、肾、胰腺、小肠移植的专家,还是国际首例采用多种肝移植技术、五台手术同时进行,仅用一个尸肝成功移植三位患者——多米诺加活体双供肝移植术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他就是我国著名肝移植专家、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48岁的沈中阳博士。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他所领导的移植中心创下了连续十二年成功完成近6000例肝移植术的奇迹,数量占全国肝移植总例数的四分之一,其术后患者生存率及多项指标在全国80多家移植中心排名第一,是国内肝移植成绩唯一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心。沈中阳以“让他人的生命如此坚强”为信念书写了一个白衣天使辉煌的人格名片,铸造了属于中国的世界肝移植品牌。

        另类的他,一石激起千层浪

        1993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沈中阳报到的当天,就雄心勃勃地向院领导提出要专攻肝移植。天哪!好大的胆,这个小大夫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了。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肝移植技术整整停滞十年,80年代到90年代,全国很多著名外科专家尝试的十几例肝移植手术都没有长期存活的案例。就算你沈中阳是日本大学医学部的留学海归,学了点技术,也不至于这么有底气吧!然而院领导还是开明的,允许沈中阳搞实验。就这样,这个雄心勃勃的小伙子带着他从日本背回来的数十套器皿、15套道路管路、20多瓶试剂、7大箱原版医学书籍开始了他艰辛的创业。

        让沈中阳兴奋的是,医院给了他一间实验室,挨着实验室沈中阳搭了一个狗屋,他自己掏腰包买了十几条大狗作为实验动物。每天他一日三餐吃盒饭,却给狗买最好的狗粮。一个月下来,他的工资几乎全给狗买了口粮。渐渐地,微词来了:“咱医院来了个疯子,瞧他天天和狗混在一起!”“想成名成家也太不现实了,小字辈想挑大梁,痴心妄想!”后来,同事们干脆背地里通称沈中阳为“狗沈”。对于这些议论,沈中阳左耳听右耳出,完全沉浸在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之中,如果说他是另类,那就另类在他想创新,想开拓,想成就一番事业。在实验室,沈中阳找到了快乐,追求着希望。没有钱添置实验设备,他就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先后用角铁和木板做成了动物实验架,用泥和砖头垒出了实验操作手术床。慢慢地一些同事被他的精诚打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下班后帮他给狗搞麻醉,有的给狗送些狗粮……

        1994年5月10日,这是令沈中阳永远铭记的日子,也是被记入中国器官移植大事记的日子——这一天,他成功发起并组织完成了天津市首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这是我国第一例存活超过十年的肝移植,创造了我国肝移植首个长期存活纪录。一时间,业内同行将目光聚焦在沈中阳身上,有褒有贬。他没有退却,怀揣着信心和理想,全心投入到临床肝移植的工作中,但是常规开展肝脏移植谈何容易,器官移植被誉为医学之巅,肝移植更是外科皇冠上的明珠,不仅需要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还需要多学科共同合作。在1996年,沈中阳选择了离开,前往日本大学攻读医学博士。他的举动,又激起一些非议,“看他不是真心的吧,拿这练练手又走了。”“这人就是为个人出名,决不会在中国发展!”实际上,在沈中阳内心深处,还有一个说不出的痛楚,就是始终支持他、扶持他、帮助他的享有“华北第一刀”的第一中心医院名誉院长、一中心外科主任、全国外科学会副主任黄耀权教授去世了。如同没娘的孩子,沈中阳心里空荡荡的,感到没了依靠和支撑。

        领跑的他,笑傲“医学之巅”

        意想不到的是,1998年,沈中阳揣着日本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证书回到了祖国,并且第二次选择来到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人们发现,沈中阳变了,尽管还戴着那副金丝眼镜,但他的语气和神态越发显得沉稳、自信和坚毅。沈中阳开门见山,向院领导提交了请战书,他请求由他牵头组建一中心医院肝移植中心,并且拿出自己仅有的十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基金。他说:“事干不成,钱不要了!”

        院领导被感动了,同事们被折服了,他为成事做出了何等的牺牲:放弃在日本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放弃在美国挣钱的机会。看来沈中阳是真干事的。院领导拍板,“你能唱多大的戏,就给你搭多大的台”,于是我国第一个专职的肝移植机构挂牌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外科,时年36岁的沈中阳挑起了大梁。为扶持新生的肝移植科室,医院开了一路绿灯:只要沈中阳相中的大夫就调过去;只要有肝移植手术,其他手术一律让路;只要需要进口设备,医院千方百计支持。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血库、车队24小时待命……1998年9月25日,9月27日,沈中阳领着潘澄、朱志军等几位年轻的医生,两天成功完成4例肝移植手术,这在国内沉闷的移植学界等于扔了两个重磅炸弹,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随着慕名前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处于起步阶段的肝移植技术遇到了空前的挑战,麻醉给药、精准切肝、出血控制、术后排异等技术环节处处是难题。为完善和创新技术,沈中阳不分昼夜地守候在病人身边,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研究、改进,整月整月地没有回过家,他内心十分清楚,到目前为止,肝移植仍被医学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高难的外科手术,有资料表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外科医学便开始向肝移植手术进军。1963年,美国斯塔兹教授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手术。经过30多年的努力,肝移植手术技术不断更新、完善,发展速度很快。世界上目前已有100多所可进行肝脏移植术的中心,先后已完成超过3万例手术,其中一年的成活率高达90%,五年成活率超过70%,肝脏移植术在医学较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一种常规手术,是终末期肝病的首选治疗方案,肝移植手术挽救了许多曾陷入绝望境地的患者生命。在我国,肝移植研究、手术起步比较晚,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各地先后共做了50余例肝移植术,效果均不理想,近半数死于一周之内,无一例生存期超过一年。原因是绝大部分肝移植受者都是晚期肝癌患者,即使不死于肝移植本身的并发症,也死于肝癌复发,后者占了90%左右。到了90年代,国内又掀起了第二次肝移植研究、实践的高潮。这次高潮的主力军是一批从国外学成回国、有志于攀登肝移植这一医学高峰的中青年医学工作者。然而,尽管他们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由于诸多因素,国内肝移植受者一年生存率仍不足10%。鉴于它的理论深度和手术的高难度,当时全国仅有几个医疗单位开展此项工作,成功率较低,术后存活超过一年的换肝人全国仅有四五例。因此,沈中阳立志要攻克术后排异、存活的难关。他钻研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若干案例,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座谈会诊,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的“天津术前术中术后肝移植成功法”,国内肝移植的成功率、生存率大大提升,使肝移植手术成为临床常规手术在全国推广。

        从1998年至今,沈中阳率领他的团队创造了国内乃至世界上多项肝移植手术之最,开创了我国肝移植手术的先河。而作为领跑者,沈中阳付出的代价是常人无法做到和想象的,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十几年来,他几乎是白天黑夜连轴转,没有正点吃过一顿饭,常常是半夜甚至第二天早上才下手术台。可以说他是以透支生命为代价获得了今天的辉煌。有时为了保持清醒的状态,本来烟酒不沾的他,强迫自己适时喝口酒、抽口烟,甚至整壶整壶地喝咖啡。由于常年不规律的进食和睡眠,精神高度紧张,沈中阳不仅有严重的胃病,而且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常常是吃下一大把药再进手术室。

        当肝移植手术临床技术取得成功后,沈中阳又把目光放在了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控制上。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患者超过10%,其中10%会发展为相关的终末期肝硬化,需要做肝移植手术,这也是沈中阳立志致力于肝移植事业的初衷。然而,乙肝肝移植术后如不加控制,通常在三个月内乙肝复发,1-2年内加速发展而死亡。控制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的复发将大大提高我国肝移植成绩,是对我国乃至世界卫生事业的巨大贡献。沈中阳在当时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借钱买车票,先后走访多家医药单位,千方百计寻求办法。他听说丽珠集团生产的“法西洛韦”能控制乙肝病毒,就跑去找集团董事长,他的精诚感动了集团领导,为了帮助他,集团重新开启了“法西洛韦”的生产线;接着他又跑到成都,找署阳集团老总,共同研制生产出“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除此之外,他又去香港,去找“拉米夫定”。这些药用于肝移植术后的患者,终于显示了效果,经查患者术后三个月血液中没有了乙肝病毒。由于沈中阳的努力,经第一中心医院实施的肝移植患者乙肝控制率达到96%以上,这一成就得以在全国推广,是对肝移植技术发展以及世界卫生事业的巨大贡献。

        有人曾问沈中阳,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医生,沈中阳坦诚地回答:刚开始想成名,后来意识到这想法太幼稚了,一个好医生,不能光是手术匠,而要做一个科学家,要对医学某一领域有所贡献,我立志做一个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医学科学家。他以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十几年来,他获得了十三项国家级及天津市科技成果奖项,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二十个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有人说沈中阳心大,的确,沈中阳有他不懈的奋斗目标,那就是要为国家带出一支阵容强大、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技术水准和科研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的大器官移植团队,这支团队让国际同行不敢小觑,让中国万千肝病患者心怀希望。为此沈中阳以他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无私地帮助全国各地的肝移植机构,他有求必应,成为了我国肝移植领域名副其实的领跑者。

        圣手的他,献出执著的爱

        2009年,沈中阳所创立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中心已挂牌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东方器官移植中心。沈中阳在担任该中心主任的同时,从2005年起,先后担任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院长。令人折服的是,他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始终坚守在一线手术台上,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把一种执著的爱渗透和传递给他的同事,他的患者。

        在大家的记忆里,沈中阳始终有两笔账无法算清:一是数不清他为患者献过多少次血;二是数不清他为患者捐过多少钱。农民兄弟赵振海、医大学生严明、8岁女孩李阳……无数个病人曾得到过他的捐助。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以崇高的医德,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一个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患者要做肝移植手术,医院上下包括一直跟随着自己奋战在肝移植领域的战友,都持反对意见。亲近的人认为,当时能够取得国内认可的学术地位和各种骄人成绩来之不易,沈中阳为了这个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少有人能比,绝不能为了一两个患者的利益影响自己的前程。也有些人认为,沈中阳是在沽名钓誉,全然不顾医院和其他人的健康安全。在众多反对声中,沈中阳顶住各方压力坚持做了,在他心中,生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他用行动证明了大爱可以创造任何奇迹。

        甘为人梯是沈中阳作为一个医学家的优秀品质的体现。潘澄医生至今念念不忘的是,沈中阳为鼓励他第一次主刀成功,主动做他的副手,为他补台、助威,当他手术成功后,沈中阳坚决地从功劳簿上划掉了自己的名字;令小朱大夫记忆犹新的是,自己总也克服不了胆小的弱点,学开汽车几年,就是不敢上路跑。一天半夜,沈中阳和他一起下了手术台,拍着他的肩膀说:“今天你坐我车,我送你回家。”车开到半路,沈中阳突然把车停在了一家宾馆门前,对小朱说:“现在你把车开回家,我今天住这了。”就这样,在沈中阳的激励下,小朱从此敢开车上路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2009年1月14日,沈中阳甘当绿叶,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实施了一台堪称中国外科史上奇迹的手术:在18个小时里,五台手术同时进行,仅用一个尸肝和27%的活体供肝为三位肝病患者成功完成肝移植。在朱志军医生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有这样的情景:当日下午,沈中阳主持术前病例讨论,各科室80多位医生为这场特殊的手术献计献策;沈中阳反复敲定五台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各台手术之间的衔接问题;面对一道道手术的程序和关口,沈中阳做出决定,他操刀负责最难的部分,并从技术上在其他环节配合其他医生;下午六时,沈中阳一声令下,五台手术全线启动,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对患者王宵施行的双肝移植术。单肝移植技术成熟,供受体的血管胆道原位吻合即可。双肝移植,不仅要求解剖出肝内左右两套血管胆道系统进行分别吻合,还要求双肝在腹腔内合理安置固定以避免吻合的重要管道不被压迫扭曲造成移植物失功。朱志军医生把伸进病肝的各个管道小心翼翼游离出来,做好准备工作,待供肝备好后,沈中阳上阵持刀看准方位切除病肝,这时一位医生将切下修整后的双肝供体送到沈中阳面前。分支的血管、胆管较细,往上移植供肝吻合管道时难度很大。沈中阳屏住了呼吸,面对肉眼几乎无法辨认的血管和胆管,用他那双创造无数医学奇迹的手一一处理着,时间仿佛凝固了,人们的心悬到了嗓子眼,要知道,血管和胆管有一根接不通,患者的手术就不会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肝脏的再灌注,充血红润,金黄色的胆汁流出……手术成功了!

        当所有的医生走出手术室,当患者家属相拥而泣,医生们欢呼庆祝时,沈中阳深情地向所有的医护人员鞠了一躬:“感谢大家,我亲爱的同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正是他们的好领导、好老师沈中阳以他的圣手托举着这个团队,让他们每个人展示了才华,获取了成功的快乐。从沈中阳身上,他们懂得了一个医生恪守的职业道德应是大爱无疆,以自己的无私和奉献,让患者的生命如此坚强。

        人物简介

        沈中阳,1962年11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8年在日本大学医学部获博士学位。是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南开大学及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武警部队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委,天津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器官移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第四届中央保健专家,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肝移植专业学组副组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

        1994年主持完成我国第一例长期存活的肝脏移植手术,创造国内首例肝移植最长生存纪录(10年);1998年创建我国第一支移植专业队伍,历时八年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东方器官移植中心,同时在北京建成全军及北京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并兼任主任。从1998年9月至今,连续12年保持国内肝移植年度例数第一。截至2009年底,完成肝移植4590例,占全国总例数的1/4;据中国肝移植注册系统统计,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等多项指标在全国80家移植中心排名第一,是国内唯一可同时开展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及肺脏移植的医疗机构。200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乙肝再感染与复发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方案,此方案已在国内普遍采用,正是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乙肝病毒再感染的方案突破了我国肝移植的瓶颈,攻克了我国肝移植发展的首要障碍,与美国器官移植数据统计系统(UNOS)比较,使我国良性肝病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的课题“肝移植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的临床研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其相关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综合防治”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科学技术一等奖。先后出版《肝脏移植手册》(主编)、《中国肝移植手册》(副主编)、《器官移植手术图谱》等多部著作;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参与发表论文300余篇;研制并批量生产目前全国大多数移植中心使用的带滤膜的灌注管路,并申请了新型技术专利。

        连续创办四届全国肝移植学习班,与会人员共计千余人。其带领的团队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6家医院进行了肝移植技术指导,帮助这些医院成功开展首例肝移植手术,为全国各地培养器官移植医师300余人,对推动中国肝移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中央保健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卫生部首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种奖项及称号,2010年荣获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级别最高、非官方科学技术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简称吴杨奖),成为目前我国移植医学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专家。 (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陈建强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