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2日 星期六

    他推动法学教育走向世界

    ——各界人士送别曾宪义教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2日 05版)
    曾宪义和学生们在一起。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灵堂里,各大学术机构、众多著名学者及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满满当当;灵堂外,吊唁的人士络绎不绝。今天上午,近千名各界人士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辞别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曾宪义教授。2011年1月15日上午,曾教授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5岁。

        上午9时30分,记者看到,虽然距告别仪式还有一个小时,已有数百人冒着严寒,在礼堂外等待向先生作最后的道别。

        巨幅挽幛“学界泰斗明堂匡政领袖神州士林,法治园丁杏坛设教沾溉四海子弟”,概括了曾宪义教授一生的教学育人成就,也写满了他的朋友、同事、学生的哀思。

        先生已逝,精神长存

        “他的去世是人民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一大损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和曾宪义教授一起共事了10年半时间。曾教授忠诚、坚定、执著、勤奋、踏实的精神和作风,给纪宝成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对人民大学的贡献,对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贡献,对中国法学教育的贡献,乃至于对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贡献,都是杰出的、持之以恒的。我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法学家,一个杰出的法学教育家,也是我们人民大学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是今天当他步出灵堂后,却主动地和记者谈起自己痛失长者的复杂心情:“曾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法学家,不仅在法律史学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而且为我国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崇高品格、学术成就和杰出的领导能力为学界所深深景仰。”

        先生已逝,事业永留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作为曾先生的学生,与曾先生朝夕相处30年,先生的离去让这位中年法学家深感悲恸。在曾宪义教授追思会上,王利明高度评价这位曾经的师长在法学事业上的成就:“曾老师是新中国法学教育事业走向世界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积极整合全国法学教育资源,创办了21世纪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系列高端国际法学教育交流平台,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成果向世界同行予以充分展示,使新中国的法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尊重。”

        为了最后见老师一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力专程从南京连夜赶来。“曾老师不仅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带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而且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旗帜,引领着一个时代的进步。追思先生之际,唯有奋力实现先生对我们的期望,已慰先生之灵!”

        先生已逝,德音犹存

        “曾老师有恩于中国法学教育事业,有恩于中国人民大学,有恩于人大法学院,有恩于我们所有的弟子,更有恩于我。”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江继海是曾先生的博士后,他深情地说,曾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并没有走远。曾老师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位德行高尚的法学家形象。

        不久前,记者曾就一则新闻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行政法研究所所长莫于川发表评论,当时却被一向待人诚恳热情的莫教授罕见地婉拒了,原因就是“恩师辞世,近日心中无它”。今天在送别现场,记者看到他在敬献的花圈上写了如下饱含深情的挽联:“大智大德大爱的法学教育家——曾宪义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网站,一位位政法界教育界领导、法学专家,或发唁电,或撰专文,写下了对于曾教授的追思和感念。怀念这位法学家的人们表达的一个共同心声是:先生虽已远行,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将哺育一代代法学界学子刻苦治学,将激励一代代法学工作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而不懈奋斗。

        (本报北京1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赵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