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21日 星期五

    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观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有感

    仲呈祥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1日   14 版)

        谍战题材作品倾力塑造的主人公艺术形象所传递出的鲜明浓烈的情感、所具有的坚贞不渝的理想信仰的永恒魅力,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年大戏的25集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与观众见面了。这是继近年来热播的同类题材、同类风格的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黎明之前》之后的又一力作。为何反映以表现我党地下斗争为题材内容、以谍战剧风格样式呈现的电视剧一再受到观众青睐?这的确是当下大众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有趣话题。

        我想,这首先还是因为这些作品倾力塑造的主人公艺术形象所传递出的鲜明浓烈的情感、所具有的坚贞不渝的理想信仰的永恒魅力。这是诸剧之同。看《黎明前的暗战》中的肖天济形象,称颂他为潜伏于保密局的中共地下党员“坚冰”,实不为过。这“冰”之“坚”,就“坚”在共产党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信仰的坚定性。毋庸讳言,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但也正遭遇了一种重实惠、轻理想,重功利、轻信仰,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体、轻群体的思潮的侵扰,人们不满那种缺乏道德的商业、缺乏劳动的财富、缺乏奉献的追求、缺乏人性的科学和缺乏美感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人文生态环境下,以重塑理想信仰为宗旨的大众艺术创作应运而生,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地赢得了大众艺术鉴赏的认同。

        其次,该剧当然同中亦有异。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简单重复,是不会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该剧之异,十分明显。《永不消逝的电波》据红色经典同名电影改编,遵循着原著理想信仰的价值取向和主要人物形象建构体系而深化、丰富、发展。《黎明之前》则为原创,是编剧认真学习我党地下斗争历史、感悟这种在革命理想信仰支持下的惊险生活而以审美方式创造出来的完全艺术虚构的故事。《黎明前的暗战》又不同了。它完全依据湖南和平起义的历史史实,注重以艺术再现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为首的地下党组织抓住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国民党军队中,应争取一切反对内战的人,孤立好战分子”的指示精神,力争程潜、陈明仁弭兵罢战,走和平起义道路的真实历史。这给全剧奠定了厚重、真实的历史感。为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编导又在艺术再现湖南和平起义历史事件时充分发挥审美创造的合理虚构和想象能力,在谍战剧的戏剧化上下功夫,既设计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疑和惊险的情节,又塑造出活跃于这些情节中的并决定着这样情节发展走向的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周里、程潜、陈明仁等发生着密切关系的肖天济、梁小民、司马楠、肖天池等完全虚构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较为和谐地统一起来的成功作品。

        时下,人们总在责难中国荧屏常出现的“一窝蜂”创作现象。一部家庭伦理剧播火了,一窝蜂的家庭伦理剧便接踵而至;一部谍战剧播火了,一连串的谍战剧便蜂拥而至。确实,艺术贵在创新,切忌雷同。但像《黎明前的暗战》这样的作品不能以“一窝蜂”视之,而实在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对中国电视剧创作谍战剧的“类型化”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