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1月11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组织者公布了2010年的中国考古新发现,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等6项考古新发现入选。
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对窑址进行调查,共发现窑址20余处。当年3至12月,对青山片区的南山商代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窑炉遗迹3条、灰坑2个,并出土大量原始瓷器。此次调查与发掘表明,南山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是探索瓷器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
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大河口墓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从2009年至今对墓地进行的大面积发掘已揭露面积15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该墓地是新发现的一处西周封国墓地,铜器铭文中的“霸伯”是其最高权力拥有者,“霸”是国名,但不见于传世的文献记载。在大河口墓地,商周文化因素均比较明显,自身特色也很鲜明。该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西周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从2009年起,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苏州市考古所联合对苏州西部山区及周边地区的先秦遗存进行了综合考古调查、发掘。发掘显示,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吐峪沟石窟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新发现的沟东、沟西两处中心柱窟(大像窟)壁画的风格均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壁画题材也是前所未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初步推断洞窟约开凿于公元5世纪,这对于研究吐峪沟石窟群年代及洞窟开凿的先后顺序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此次出土了大量的文书残片,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字体风格最早的文书,可早到公元4、5世纪,这为研究吐鲁番地区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古代语言等提供了新资料。
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该遗址为历史上永顺土司数百年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土司城址。2010年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所第三次对老司城遗址进行发掘,通过对其核心区域的专题调查,发现土司时期的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宗教遗址、石刻题铭60多处,对永顺老司城相关遗址的内涵和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认识。永顺老司城遗址城市分区明确,功能齐全,充分反映了永顺土司的历史图景,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和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实物案例。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2010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开始对“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根据发掘结果,船体纵向长约27米,最宽的隔舱长7.5米,目前初步完成沉船主体的测量和水下摄像、摄影、绘图工作,已确认货舱15个。从“南澳Ⅰ号”出水陶瓷器的胎质、釉色、器形、青花图案纹饰风格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来源可能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产品,窑口可能包括江西景德镇民窑、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梅州大埔和潮州饶平等地民窑。 (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