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独家出色完成中南海、“神舟”飞船着陆场、“北斗”双星定位全国地面标校站、奥运场馆等国家重大测绘任务,并与兄弟部队一起填补我国西藏高原大陆地形测量空白;6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获全军“军事测绘重大工程建设奖”,获奖数量质量全军第一
虎年岁尾,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第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该测绘大队用心血和生命丈量祖国大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不负祖国重托
1991年初春。中俄首次边界联合测图和勘界作业拉开帷幕。作业的边境地段,人迹罕至的高山和原始森林占56%、沼泽地占35%。凭着“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强烈爱国热情,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官兵每天扛着几十公斤的仪器设备,不顾山高水险,坚持“走到、看到、问清、绘准”。为填准一个地名,测准一个数据,他们风餐露宿,忍饥受冻,与狗熊、狼以及“草爬子”等毒虫抗争,无怨无悔。
测绘大队官兵几十次跨界河、过沼泽、入草原、攀山岭,往返行程数千公里,精益求精地测量每个测点、每段河流。测量结果经两国权威部门检测无一差错,准确率达到100%,为解决两国遗留的边界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号称“地球第三极”的我国西藏高原,还是测绘工作的空白区。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50%。一踏上万古荒原唐古拉,大家就出现强烈高原反应,一个个头痛欲裂,恶心呕吐,鼻子流血,吃不下,睡不着。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奋战两年,在藏北高原高质量地超额完成二等天文经纬度点任务,与兄弟部队一起填补了我国西藏高原大陆地形测量的空白。
为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阅兵,这个大队测制各类阅兵地图、研发“阅兵指挥控制三维模拟推演系统”,给演兵指挥装上“数字眼睛”,使阅兵实现“零误差”。该系统还为我军执行城市作战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方案论证和效果评估。总部称赞:“这是军事测绘在联合指挥保障手段上的重大突破。”
一切为了打赢
为建设数字化战场,拿出新一代优质地形图,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官兵在内蒙古高原几十万平方公里地域,拉开一场持久测绘攻坚战。
这里,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夏天茫茫沙海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无论环境有多险恶,测绘战士就像那巍巍“钢标”一样,屹立于天地之间岿然不动。一次,这个大队的政委徐思虎检查外业测量成果时,发现某点位数据有一细小偏差,虽然这一偏差值在测绘标准允许范围内,但已转移到数百公里外作业的官兵,还是火速顶狂风冒严寒返回原地重新测量,纠正了细小偏差。正是靠着这种严实作风,这个大队的官兵为我军数字化战场建设精确采集了数以亿计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
与世界强国军事测绘存在的差距,激起官兵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紧紧瞄准数字转绘作业的优化与改进、数字地图制作等近百项数字化测绘难题,展开攻坚战,在全军率先实现测绘作业工序数字化,为“构建数字化战场,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基础。总部向全军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献身,决不退却
有个联合测图作业组的控制点,在无路可走的原始森林中。这个测绘大队官兵组成漂流突击队,每天凌晨1点出发,5点到达河岸,在冰冷刺骨的急流深浪里开漂。河道弯曲,暗礁密布,随时可能船翻人亡。他们两腿紧夹橡皮船,5个小时一个姿势,大腿内侧被磨得鲜血直流,上岸时两腿失去知觉。
为军事测绘事业,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一茬茬官兵前赴后继,牺牲奉献。他们的生命传奇,在祖国大地广为传诵。在测绘作业中,这个大队有8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有42名官兵致残,还有80%的官兵身患各种职业病,但无一人在困难与险境面前退却。
本报通讯员 张坤平 徐思虎 邓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