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07日 星期五

    几度景深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07日   12 版)

        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纹路苍老而坚致。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檐,剥蚀了案花,一堵老墙就这样孤独地伫立着,像是睡着了,但耳朵还醒着;即便老了,却依旧坚固。任风一刀刀地吹,始能静待残阳月华,正如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岁月如水,波澜不惊,而老墙却像一个磁场,一极过去,一极现代。书中的记载,儿时的幻想,在此殒灭,悄无声息,没有惊扰任何人。

        12年前的秋天,还来不及收藏些什么,航船已驶远,伸手已摸不到老墙每个坑洼的起伏,深呼吸也全然没有了青草混泥土的香味。而在去年,同是在秋天,又重回故土,与这老墙重聚。

        人的某种记忆会在时光之水的冲洗之下愈发清晰。十几年过去了,这堵墙的一切细枝末节竟然都还贮积在脑海的最底层,一见面全都翻腾出来,连每一缕刻痕,每一块污斑都严丝密缝地对应上了。重见这老墙已不是走时的墙,它老了,正如重回时的我已不是走时的我。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伸手,我触碰到那粗糙但温暖的墙面;侧耳,我听到一声声有节奏的律动,竟与我的心跳如此契合,我想它是记得我的。

        手指无意间滑过墙上几道深深的刻痕,我诧异这刻痕竟能在十几年的风吹雨打中保留下来。蹲下身来,我看到一些歪歪扭扭的孩子的笔体,是一串数字“2,1,8”,这也许代表某个日期,也许标记着我在此处埋下了多少粒花籽,或者它是我花一上午数清了园中某种花的棵数……又想起幼年时期,墙围起的小院是我和玩伴的乐园,墙是现成的画板,上面的涂鸦我们当作值得骄傲的杰作。那些往事像复写纸背面的书法,笔锋犹存,却已影影绰绰。

        多雨的季节,回忆湿湿的,安静地晾在院外的晾衣绳上。可除了这些模糊错落的片段,便再没留下更多。除此之外的记忆仿佛自时空遁去,渺无痕迹了。

        十年前的我站在墙边望灯火,而如今我在灯火中望那堵墙。

        十年前的我只想让河水慢慢地流,船橹慢慢地摇,也不想到太远的地方去。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想走出故乡。对于年轻人来说,远方是一个仙境。有那么一天。我爬上墙头望了一眼城市的生活,于是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迈向了成年。于是,别了那堵老墙,去追逐梦的华裳。

        城市的墙虽令老墙相形见绌,却更多地回归到了墙最原始的功能——分割物理空间。城市的墙是现代文化的一角,是城中人心外化的表现。它们样式统一,在该直的地方直,在该弯的地方弯,经过数次图纸计划再规规矩矩地筑成,虽整齐却未免太呆板,不像故乡的墙可以为了某片花地绕过弯去,自由而灵活。城中墙,色彩鲜明,虽是缤纷繁华却又略显浮夸,像极了城里的生活繁忙而漂浮不定。老墙虽然颜色单一,但青灰色或暗黄色让人更贴近自然,正如故乡的生活简单而实在,像故乡的人心,更易沉下来,让双脚扎扎实实地在黄土地上落下脚印。城中墙贴着色彩明丽图案规则的瓷砖,就像生活在城里就必须带着面具,掩饰内心的浮躁与不安。然而老墙却是素面朝天,不掩饰也无需纹饰,这样坦诚的氛围中才会出现“梨花村里扣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画面。以最原始的方式表达最真切的情感,以最朴实的姿态过最简单的生活,让生命熨帖在既舒适又清静的角落。

        生命在城市犀利而黯败的光芒里磨蚀。想这城本是一座空城,纵然繁华似锦,终是远人心性。日子是织布机上的布,一片片滑下又一片片接上。日日夜夜傍着城市冰冷的墙,我愈发想念故乡的老墙,于是启程回乡。倚着老墙,纵使太阳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败了,老墙依旧伫立在那,存留着当初的温暖。在空旷孤寂的生活里,老墙始终伫立着,逼近时可以感受它的亲切,站远了还能体味出它的坚韧。

        垂条婵媛,一步三回头却最终越走越远……远去的,是堵老墙,伫立在历史不可知的角落,看你我在人海浮沉。带不走的,是那份情怀,融入到血脉的每个角落,将风浪温柔成一脉轻波。

        如此墙垛,几度景深?(浙江师范大学 吴姝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