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07日 星期五

    精神文明的脚步

    沈壮海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07日   01 版)

        回首2010年,持续运行184天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留下的精神印记愈益深刻而清晰。这是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的世界文明大展示,是中国与世界零距离的文明对话,更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检阅,是发展进步的中国精神力量的新培育和强劲激发。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华民族一如既往地以追求文明的生动实践,塑造并展现礼仪之邦的风采,推动着文明中国的铿锵前行。

        贯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支撑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主轴。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建设文明中国的战略要求。201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引领、贯穿、融入有机一体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凸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的倡扬、深入系统的解读,不断强化着其引领社会思想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领域改革发展的新思考、新部署、新推进,既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贯穿,又以新的、实践的力量推动着其深入人心与丰富发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以红色经典和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全民阅读活动等的广泛开展,都成为弘扬这一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自信、自觉。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境遇中,各种文明特性的张扬越来越成为其间交流交融交锋的基础,而自信与自觉,则又决定着我们应当张扬怎样的文明特性以及如何张扬。没有特性的文明,无疑会被全球化的大潮连根拔起并因而随波流去;缺乏自信与自觉基石的文明特性,则往往易蔽于文明的自卑或自恋,导致活力衰竭或裹足不前。当下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正以更加强劲的自信与自觉意识,大胆承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对话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国家多部委推进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文明新风,在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记忆中凝魂聚气,展现当代中华儿女的精神风采。

        创新、创造。德风流布,离不开传播形式与载体的创新发展。更加自觉地在不断的锐意创新与创造中,努力形成文明新风,成为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载体,推动文明新风的广泛传扬、有效浸染,是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呈现出的鲜亮特点。这在2010年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地开展的“美德少年”评选表彰、“经典诵读”、“唱读讲传”、“文明小博客”、“节日小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等,都是这种创新创造的生动案例。尤值提及的是,数年前启动的道德模范表彰学习活动,形式与载体不断创新发展,已经由启动之时的推荐、表彰、宣传等典型示范活动,发展为由以社会公众与基层单位为主体的推荐、以主管部门为主体的表彰、以道德模范为主体的倡议与巡讲、由影视及多种文艺形式合力构成的对道德模范的典型塑造与精神讴歌、社会各界对道德模范的慰问和帮扶等围绕“道德模范”而形成的活动系统。这种创新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推动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价值导向更明、社会动员更广、感染效力更大、辐射范围更宽、引领合力更强。精神文明建设形式与载体的创新创造还体现在更加自觉地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让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插上现代科学技术之翼,从而更加迅捷、灵活、丰富地融入百姓生活。“‘谁不说咱家乡好’红段子大赛”等推出后,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及强烈反响,都折射出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新形式与新载体的欢迎和期待。

        人本、人人。依靠人民大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服务人民大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旨归。与此相应,任何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只有当它充分唤醒、尊重、激发了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只有当它充分贴合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发展要求、素质提升,才会具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生命活力。这也正是“以人为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方法论意义所在。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其对“以人为本”深意的体认,更加凸显出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对人的文明素质提升的追求,以及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关注。以“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等为代表的中国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发展,“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活动的广泛展开,既是对社会公众在追求文明进步中主体性的激发和动员,同时也真切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能。以对“以人为本”深层意义的体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扩展公众参与的广度,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又一自觉努力。

        诚然,当下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和新课题。我们相信,随着文明中国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中华民族更多追求文明进步的理性和力量将被唤醒和激发。(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