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07日 星期五

    “80后”主题餐厅,凭什么这么火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07日   10 版)

        吃饭是在“教室”——来的都是“同学”,到点准时上课,起立,叫声“老师好”,有时还轮到唱国歌,迟到则要罚站。课桌就是餐桌,桌号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每桌一位“课代表”,菜单是一张选择题答卷,服务顾客的则是“班长”、“中队长”还有当天的“值日生”。如果不是因为桌上热腾腾的美食,谁会想到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在一所学校,而是在一间餐厅里——

        一间教室里的餐厅

        进门先看身份证,不是“80后”就不用进来了,因为店老板不会让你进,倒不是对“70后”、“90后”有看法,店老板原话:“70后”会觉得这里幼稚,“90后”理解不了。

        如果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这里一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吃得“有点累”,还“有点赶”,90分钟准时下课,不能“拖堂”。

        不过,如果是为了一段共同的回忆,这里倒是个有意思的去处。在北京西城区新建胡同甲8号,记者找到了藏在胡同里的“8号学苑”火锅店。

        晚上5点半,当天的第一节课开始,不大的店面坐得满满当当。按照大黑板上的课程表,这节是政治课。碰巧坐在“政治”桌的尹思思就成了“课代表”,被“老师”点名要求站上讲台给大家上一堂简短的政治课。

        尹思思在北京一家旅游公司作导游,在网上看到餐厅的照片和介绍后,就和几个同龄朋友来尝鲜了,用这里的说法就是“新同学入学”。虽然吃得还有点“紧张”,又要想着讲课的内容,还得答完一张试卷好办“学生证”,也就是会员卡,但吃完还是很开心。“就是想找小时候那种久违的感觉。”尹思思告诉记者。

        这家专对“80后”开放的课堂式餐厅还真吸引了不少“粉丝”。1980年出生的袁宝是这家餐厅的创办人之一,每天晚上都在这里当“老师”。他告诉记者,从2010年5月正式营业至今,8号学苑已经拥有6000多名会员,每天的营业流水在5000元左右。火锅不贵,人均消费40元左右,也适合‘80后’刚工作不久的收入状况。”

        袁宝说,餐厅的定位不仅仅是提供吃饭的场所,还会经常组织社交活动,比如春游、秋游、一起玩游戏等等,现在正在筹备一个“80后”的话剧演出。

        悄然兴起,各具特色

        “无论我们小时候的愿望是做科学家,还是石油工人,但对于生活,对于情感,我们抑或追求,或者已然成为家庭的顶梁。当终日奔波后能有个安静的晚上,可以来小店坐坐,因为我们潇洒!我们漂亮!我们是社会主义当空照的红太阳!”这是武汉一家“80后”主题餐厅的宣言。

        在全国许多城市,悄然间涌现了不少以“80后”为主题的餐厅。

        记者在寻访中发现,多数“80后”餐厅通过环境陈设传达主题,比如用弹珠、画片作装饰,墙上贴着《小学生守则》、名人头像,屋顶的房梁间挂着绿色大吊扇,根据不同主题出黑板报等等;有些渗透到菜单设计、餐具摆设、饮品选择,还有些选择设计场景、扮演角色的方式,通过互动,将主题贯穿到从订餐、用餐到结账的过程。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唤起的都是一种情感,寻找的都是儿时的回忆。是成年后对青春的回忆,长大后对小时候备受呵护的怀念。”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倪小姐认为,“80后”主题餐厅的悄然兴起,适应的是社会年龄构成变化的现状: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这一代人如今都已成年,开始进入社会,有一批正在步入而立,准备登上历史舞台,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同样是“80后”的华小姐认为,一方面,进入社会后,紧张的工作压力、庸常的生活让“80后”对年少时的纯粹、美好、相对受关注、无限可能性充满怀念,由挫折感而生出怀旧感;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起为“80后”的集体怀旧提供了可能,强化了他们的身份认同,为“80后”主题餐厅提供了众多潜在客户。但她表示,不会经常光顾这样的主题餐厅,“毕竟菜品的吸引力不够大”。

        身份的体认,文化的认同

        不仅仅是主题餐厅,不少商家都看准了“80后”的卖点。家居、服饰、食品、书籍等各类主题产品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80后”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特指国家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据统计,我国这个群体目前已超过2亿人。

        而“80后”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引发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如今,社会对“80后”的普遍认识已经不再是“反叛”、“缺乏担当”、“小屁孩”,他们中的相当一群人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也让“80后”以崭新形象登上社会大舞台。

        “作为最初经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代,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80后’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接受的文化与前代人不同,是特别的一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针对“80后”的特定消费现象,更有着文化认同和消费习惯的坚实根基。

        “经历了走上职场、为人父母,这一群体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正在承受社会转型所赋予的巨大生存压力,需要一些公共空间予以释放和抒发。与此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念与前辈不同,不那么重视储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比较强,客观上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推动了这一主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张颐武表示。

        图为“80后”顾客在餐厅中边吃火锅边“上课”。  通讯员 高晓萌摄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