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05日 星期三

    塞尔维亚新年期盼:文化遗产带来好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1月05日 08版)

        同严寒中的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塞尔维亚带着希望和梦想迎来了2011年。塞各大媒体纷纷发文,希望2011年给塞尔维亚人民带来好运。塞国家广播电台说是塞尔维亚正式向欧盟提出申请2020年“欧洲文化之都”的第一年,所以对塞尔维亚来说,201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要冲,历史上饱经列强入侵之苦,但始终是令世人神往、着迷和人才辈出的地方,也是巴尔干地区富含文化、精神和创造性的地区。塞国家广播电台在新年专刊中转载了记者拉多万·波波维奇《塞尔维亚20世纪的荣誉客人》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强调在过去的百余年里,许多世界级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1905年,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首次携妻儿访问塞尔维亚,其妻米列娃·马里奇是塞尔维亚著名的数学家。因此,爱因斯坦一家在米列娃的家乡诺维萨德附近的卡茨镇受到热烈欢迎。1911年,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从维也纳乘船到贝尔格莱德,开始他的东方之旅的第一站。后来,在他的城市建筑绘画中是这样描述贝尔格莱德的:“作为一个城市她充满了悬念,比布达佩斯更令人兴奋,是通向东方的大门,拥有令人向往的独特位置,塞尔维亚土地上处处充满菊香。”这位出生在瑞士的法裔青年就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

        1926年,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问了塞尔维亚,他得到的礼物是一件科索沃-梅托希亚18世纪工艺品,即用金线绣成的塞尔维亚民族服装。随后,俄国作家亚历山大·诺维奇·库普林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又将塞尔维亚文学翻译成俄文。《每日政治报》曾评论说,库普林使俄罗斯与塞尔维亚人成为更加亲密的朋友。1930年,俄罗斯文豪高尔基在塞尔维亚中部的弗尔亚奇卡巴尼亚温泉给朋友写信说,“这个国家和俄罗斯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喜欢那里的小山并且找到一种平静的感觉。我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爬戈奇山。”

        1936年春天,英国著名小说家丽贝卡·威丝特访问塞尔维亚,几乎跑遍了整个国家,她在游记《黑羔羊与灰猎鹰》一书中详细描写了塞尔维亚的自然风情,称科索沃-梅托希亚是塞尔维亚国家的摇篮。另一位著名英国作家劳伦斯·杜雷尔曾于1948-1952年在贝尔格莱德为英国文化协会工作了几年,在实地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于1957年出版了间谍冒险小说《塞尔维亚上空的白鹰》。

        巴尔干战争期间,俄国政治家托洛茨基在贝尔格莱德担任战地记者。1915年秋天,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塞尔维亚前沿报道了塞族人在抗击奥匈帝国的战斗中骁勇善战之举。他在次年出版的《东欧战争》一书中称当时的塞尔维亚为“死亡地”,着重描写了瘟疫和侵略者带给塞尔维亚人的苦难。曾在二战初期访问贝尔格莱德的美国记者、专栏作家赛勒斯·利奥·苏兹贝格在其回忆录中除了见证贝尔格莱德遭德军严重破坏之外,还重笔描写了他对贝尔格莱德的传统烤羊肉加洋葱的美餐、东方蛋糕、塞尔维亚特有的李子酒和红葡萄酒“情有独钟”。

        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对今日的塞尔维亚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承载了塞尔维亚人民对新年美好的期盼。愿它们能给塞尔维亚向欧盟申请2020年“欧洲文化之都”带来好运。

        (本报贝尔格莱德1月4日电)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戚德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