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警备区司令员蒋黔智,一个现代学者型领导干部。援玉树,他首创跨省、跨战区高原救援奇迹;挺进舟曲,他带领成都民兵昼夜兼程,用“四个第一”诠释救援速度,受到军委领导亲切勉励。
“知识差”决定未来胜负
蒋黔智说:“当代军人,必须眼界开阔,才能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为了学好英语,他在自己的办公抽屉里装满抄着各种英语句子的纸条,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诵。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持阅读英文报刊,用英文作笔记。蒋黔智有两件宝,一件是笔记本电脑,一件是数码相机。他用数码相机拍摄所见所闻和兵要地志,5个80G的移动硬盘,装满他的学习心得、工作思考图文资料和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在蒋黔智的办公室, 挂着一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横匾。他说:“‘知识差’将直接决定未来战场较量的结果。”从军34载,他始终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把支离破碎的空余时间积累起来学习;他的个人藏书有13000多册,但他最爱读的还是与军人职业有关的书。他读过《世界军事形势分析》、《军事战略新论》、《国土安全与军队使命》等众多书刊,上面写满标注、插满书签。
善于转化学习成果
成都是西南科技、信息、商贸、金融、军事重镇。2009年,蒋黔智调任成都警备区司令员,充分利用成都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将国防动员潜力挖掘出来。蒋黔智反复学习胡主席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论述,将成都市科技、信息、装备资源和人才优势充分整合,建立起装备有100余种专业救援工具的作战、应急和专业保障分队。就是这支队伍,在玉树、舟曲、成都等地特大自然灾害中屡建奇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蒋黔智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今年4月14日,警备区接到赴玉树抗震救灾的命令。
“兵贵神速”,蒋黔智立即从电脑中调出自己的兵要地志数据库,和副司令员刘有政、参谋长袁兵一起研究部署,果断选择了一条唯一没有被地震破坏,且又是自己最为熟悉的路线,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顺利抵达灾区,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
在舟曲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蒋黔智用高超的指挥才能保全了官兵的生命。那天火速抵达舟曲后,部队就近在白龙江虎加岩电站旁设营。当晚22时许,蒋黔智从救援现场回来,发现营地两侧山势险要,一旦发生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他不顾疲劳,当即带领大家将营地改设在土桥村一块空坝上。部队刚搭起帐篷,蒋黔智又有新发现,果断下令再次撤离。果然,撤离到新营地的第三天晚上9点13分,一场暴雨袭来,滚滚泥石流将第一次选择的宿营地全部冲毁。洪水还在上涨。部队是原地不动还是前行?蒋黔智和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刘优华迅速勘察了周围环境,对河道涨水与公路积水作了认真比较,发出命令:部队后撤200米。次日凌晨1时,雨渐小,洪水也开始下降。一大早,大家惊奇地发现,部队前方的桥已被洪水淹没,后面也堆积了大量的泥石流。
“好险啊!”有人惊叹。如果当时部队前行,将被洪水吞没,后撤将遭遇泥石流,蒋黔智确定后撤200米的位置,正是最安全的地方。350多名官兵的生命,因此躲过劫难。
交出一份满意考卷
今年在抗击成都地区特大洪灾中,蒋黔智再次交出一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考卷。
当时,邛崃市回龙镇被凶猛的洪水淹没,2000多名群众被困。蒋黔智冷静面对,果断发出一道道命令:坚持“先救低洼、危房里的群众,后搜救高地、稳固建筑物中的群众;先救老人、小孩、妇女,后救青壮年”的救援分队施救原则。救灾民兵编成6支突击队,分乘9艘冲锋舟、3艘摩托艇和临时征用的船只,向不同方向迅速展开搜救,推行“小船与大船相结合,摩托艇与冲锋舟相结合,干部与士兵相结合”的救援策略。12小时后,灾区人员全部安全撤出,再次谱写出人民军队和民兵救险克难的雄壮乐章。
本报通讯员 熊中茂 方志勇 刘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