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罗本琦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28日   08 版)

        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课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际存在的,因而是可能的。针对怀疑论者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的否定,有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现代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现代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际存在的,因而是可能的。第二,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在文化精神上相通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展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文化精神上的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结点或纽带。也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一是因为中国的国情需要世界历史性的思想理论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现实基础;二是因为中国建立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自己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基本途径。第三,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上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进行深入检讨,认为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广泛传播的文化因素之一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作为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逻辑上的继承者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科学批判者的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产生了巨大冲击,进而成为先进的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方面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先进的中国人急切寻找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文化心态以及急切探寻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文化心态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及实现机制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有研究认为,紧密联系时代的特点,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遵循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概括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从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社会历史实际和中国文化传统)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既要继承前人,更要大胆探索创新。有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立足发展着的中国国情,整合民族文化,实现了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着眼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从而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深入。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因为立足中国国情,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整合民族文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民族的风格,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因为植根伟大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因为不断解答时代课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坚持理论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活的灵魂,成功地指导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有学者从整体马克思主义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策略、制度和理念三个层次构成,中国共产党就是通三个层次的运用与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正如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答案,不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本身寻找,还应当从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中寻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