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理学》教材已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并在全国高校使用。这部教材从启动编写工作到最后经中央审定出版,期间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的几十次修改,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多次审议,经过了工程办公室组织的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多次征求意见,标准要求高、征求意见广、修改次数多、参与人数众,集中了各方意见,浓缩了我国法理学教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成果。
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历史使命。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76年,我国只有两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每年的毕业生不到100人。现在,我国各大学中的法学院有600余所,每年法律毕业生达十几万人。法学教育的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反映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成效。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也对法律人才的政治、理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理学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以法的本质以及法作为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法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很好的法理学教材。但是,目前法理学教学仍存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脱节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法学教育、特别是法学理论教育缺乏本土资源,现代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引进都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以至到今天,法学教学中仍存在用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作为讲授和论证的主体,以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作为评判我国法律制度的标准的问题;有的法律专业学生甚至对我国的法律制度历史和发展路径不甚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以西方法律理论作为评判我国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标准。因此,编写一部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理论观点,反映我国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对学生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法理学教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法的本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作为法学基础学科的法理学,应充分体现我国的现实国情,着力解决法理学教学中存在的法学教学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脱节的问题。这是教材编写的主线。为了紧扣这一主线,课题组立足于深入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准确把握法理学学科特点,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实践和法理学教学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遵循了这样的编写要求:注重充分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升华为法学范畴和法学理论,融入法学理论体系;充分吸纳全国各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成果以及法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总结法学教材的编写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努力使教材在理论上、体系上、风格上具有先进性;切实遵循教材规律,创新教材规格,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学知识体系、法治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力求做到内容符合时代特征、深浅适度、逻辑严谨、简明扼要。
这部凝聚许多人智慧和心血的《法理学》教材,展现了这样几个特色: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鲜明。“导论”部分把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进程,梳理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学思想,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法律和与法律有关的其他社会现象。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理论,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论,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使这些理论自然地进入法理学视野。
二是从法理学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建设的实践作出概括。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形成,我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对我国选择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理论总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教材用六章的篇幅,从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讲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和民主政治,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等重大问题,这对于青年学生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法律制度权威和尊严的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学理论的发展有机衔接起来。近代史上,人们总是把引进西方法理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相连,导致青年学生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治不相容。以往的法理学教材很少涉及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或者即使涉及传统法律文化,一般也都是持批评态度,认为恰恰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阻碍了中国在近代的进步。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法律文化,教材第一次把中国传统法学思想作为一章,概括了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批驳了言必称西方、把中华法律文化置于虚无的错误态度。
四是体现了法理学知识性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学的统一。随着我国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如法的概念、法的功能、法的价值、法的渊源与效力、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等已经成为法律制度建设的工具。本教材把法理学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实践有机结合,以制度实践赋予这些知识性概念以新的内容,较好地处理了原理性知识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关系,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知识体系。
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为此,需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而这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希望这部法理学教材能够适应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发展的要求,也衷心希望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能够听到各方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未来把这部教材修订得更好。
(《法理学》教材编写课题组 执笔:信春鹰、张文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