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观点

    中国杂技:辉煌背后的困境

    边发吉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24日   11 版)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而这一伟大的艺术也必然要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精神烙印呈现于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当代中国杂技艺术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并力求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是遮蔽在辉煌的中国杂技艺术舞台幕后、我们必须去面对和回答的课题。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杂技艺术,是最早登上国际舞台、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我国艺术门类之一,诞生了一大批杂技艺术精品,推动着中国杂技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支撑了中国杂技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共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成就了当代中国杂技的独特品质。

        但同时,我们无法回避,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杂技艺术及姊妹艺术如何产生?如何继承传统?如何超越自己?还有哪些羁绊着我们超越的步履、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克服和冲破的困境?

        譬如,在杂技节目的生产环节上,创作中还存在着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现行文艺体制的影响等;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仍处于“卖原材料”的被动地位,还没有真正获得独自经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主动权,传统经营方式与国际现代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冲撞等;在国内市场上,还存在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杂技生产严重脱离国内市场需求的现象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违背艺术规律的行为,即使能短期获益,但时过境迁,就有可能反过来成为我们的软肋。因此,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代表着对任何时代自觉寻求艺术发展的普遍要求,是创作繁荣的根本途径。

        鲜明的民族精神和风格,也是我们亟待重视的课题。在杂技艺术创作演出中,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民族杂技艺术的优秀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突显自身特质和民族品格。中国杂技向来有人体技巧方面的优势,它体现着民族体质的优美健硕和体态的多姿多彩,传达民族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历史记忆和继往开来的现代品格。应当珍爱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并以此作为推动中国杂技发展的现实途径。譬如获得国际杂技大奖的《四人顶技》、《女子大跳板》、《女子抖轿子》、《蓝色梦幻—绸吊》、《椅子顶》、《东方的天鹅—芭蕾对手顶》、《俏花旦—空竹》、《转动地圈》、《命运的摇摆—双人晃管》等,都是以人体技艺优势打造出的中国杂技艺术精品。

        与我们杂技舞台上的辉煌相比,杂技艺术的理论建设却相对滞后,应当重视对国内外杂技著作及其他见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译、引进、输出等交流工作,创建被业内普遍接受、完整的专门理论话语体系和翻译术语,在保持传统杂技术语的生动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专业术语使用上的一义多用和多义一用的无序状态,改变专业术语以口语、土语、俚语及感性经验为主体的芜杂繁复的话语方式,提倡一般性书面语表述方式,进而建立起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便于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流的专业话语体系。

        遗憾的是,当前有志于杂技研究、翻译以及从事演出形式以外杂技文化建设的人士还不多,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杂技研究人员编制。与此类似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杂技艺术高等教育院校,杂技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薄弱。这些现状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导致了专业的杂技翻译作品奇缺,极大地制约了当代中国杂技发展繁荣。

        在杂技艺术的学习、传承方面,我们亟待改变以往仅靠观摩演出、看录像、进排练场及简单动作模仿等仅仅注重学习表演艺术的学习方式,亟待提倡杂技理论学习、外语学习、现代社会技能学习、普及性文化知识学习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造就有多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杂技队伍,真正将杂技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进行建设,塑造新的国家杂技艺术形象。

        今天,当代中国杂技艺术已经从单纯表演的传统形态中脱胎出来,我们亟待依照艺术规律来进行学科建设,从而建立起以杂技创作、教育、理论、经营管理为主要方面的社会主义杂技艺术的系统化建设工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杂技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它寄托着我们当代中国杂技人的热切期盼。而作为世界杂技大国,我们同时也应该重视加强专业杂技马戏演出场所建设,以促进杂技马戏创作、演出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中国杂技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很多艺术门类经历了兴盛、衰落和湮灭,而杂技艺术却不断走向辉煌,成为今日中国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我们直面这些辉煌背后的困境,正是为了在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世界和时代面前,正确解读这些课题,尽快找到答案,创造中国杂技艺术新的辉煌。

        (作者为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