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这种已传承八百余年、而今几成绝唱的独特画种,在今天的中国书画界已难见其踪影。但在香港尚有迹可寻,不过却不是像传统锦灰堆一样画于纸面上,而是被制作成庙宇的壁画在香港鲁班先师庙的墙上,让人欣赏。
鲁班先师庙位于香港岛西环青莲台,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至今已有126年的历史。这座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物的庙宇,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内外却有26幅壁画,是港岛华人庙宇中壁画数量最多者。壁画内容多样化,计有“张骞泛槎图”、“风雨归舟图”、“夜游赤壁图”、“蝴蝶水仙图”、“达摩渡江图”、“倚石仕女图”、“访友图”、“双龙图”、“福禄寿全图”等等,还有不少花鸟、人物和书法穿插其间,营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劝人向善的氛围。
在鲁班庙正门上方,有十一幅壁画,部分壁画有“逵南”、“关逵南”的署名,当是画师的姓名,“戊辰年”字样为画作完成的年份,与鲁班庙于1928年曾经重修亦相吻合。唯正门“鲁班先师庙”牌匾中“鲁”字上方的那幅壁画,显得与众不同:但见画中有十余件残缺不全的书籍、信笺、纸条随意散落、叠放,其中更有民国戊辰年(1928年)重修庙宇的承建商“钟照记”之名。
此画的落款有“重修于民乙卯仲夏”字样及画师“谢青云”的署名。乙卯年当为1915年或1975年,因“钟照记”是1928年庙宇重修时的承建商,故该画作应该是1975年绘制的。将承建商名号巧妙地置于壁画中为之留名。
其实锦灰堆绘画虽在纸面绘画上已难寻踪迹,但在其他介质上却有了新的面貌。在我国内地,锦灰堆图案在陶瓷装饰中也曾渐成风尚,甚至还应用于建筑的门扇、屏风等室内外装修中。但像香港鲁班庙这样以壁画形式出现,实属凤毛麟角,它生动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香港的传承。 (本文图片/香港鲁班先师庙 摄影/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