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响当当”的品牌 “永不走”的队伍

    ——福建积极推动“三下乡”活动综述

    作者:新华社记者 孟昭丽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3日 04版)

        近年来,福建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方法手段,完善长效机制,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品牌活动,在广大乡村造就了一支支“永不走”的本土文化队伍,实现了“三下乡”向“多下乡”、“常下乡”、“常在乡”的转变。

    拓展领域,打造品牌,鼓励文化“多下乡”

        每到节假日或平日里的晚上,厦门的大广场、公园总会传来悠扬的歌声、美妙的舞曲。厦门市开展“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市民尽享广场文化大餐。记者国庆期间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西广场看到,舞蹈表演、传统戏曲展示等节目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

        厦门近年来开展了“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艺术节、企业文化节、农民文化艺术展示、书香鹭岛活动月、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节庆文化活动等,以满足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等各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据了解,目前仅厦门市思明区就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歌唱队10支,广场活动点10个,遍布辖区内的各大公园,仅2009年就举办活动720多场,参加活动人数达18000人次,观众近5万人次,温馨广场已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平台。

        不仅仅在厦门,福建省鼓励各地各部门发挥优势,创造性开展“三下乡”活动,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品牌活动。在福州市的许多公园和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走在了一起,大家共同歌唱祖国,歌唱美好的生活。如今,福州市推动“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向农村延伸,依托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力量,每年在700多个农村文化活动点举办活动1万多场,参与群众近百万人次,掀起了农村自办文化广场热潮。

    创新方法,拓展渠道,推动文化“常下乡”

        五年多来,福建省文化馆开展艺术扶贫工程,全省文化专业人员常年深入到边远贫困小学为当地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已成为当地一项影响深远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艺术扶贫工程给贫困农村的孩子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孩子们的文化艺术水平大大提高,许多孩子的艺术天分被激发出来。福州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处偏僻的山区小学,学生洪佩霖说:“艺术馆的老师们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让我们接受知识,如今我的朗诵水平提高了很多,还参加了许多朗诵比赛和演讲故事比赛,获得了好成绩,也更加自信了。” 

        福建省近年来引导沿海发达市县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进行对口帮扶,是集中下乡活动向长期性帮扶拓展。福建省艺术馆办公室主任刘如珍介绍,截至目前,福建全省文化馆挂钩艺术扶贫教学点达216所学校,面授学生20多万人次,艺术扶贫工程受益面已经覆盖到全省农村,全省八成以上的专业人员都成为艺术扶贫中的一员。

        福建在精心组织“三下乡”示范活动的同时,广泛开展阶段性、专题性下乡活动,让农村群众长期受益。今年以来,福建开展“千村万镇文化行”等文化活动2.4万多场,参与群众2500多万人次。福建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说,福建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等惠农活动,基本实现为全省农村乡镇每月演一场戏目标。

    开辟阵地,建设队伍,培养文化“常在乡”

        福建已经在广大农村造就一支支永不走的“三下乡”队伍。宋闽旺说,福建采取县聘、乡管、村用的方式在全省行政村选聘村级文化协管员,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能大赛等加强素质能力建设,14771名村级文化协管员已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舞者”。

        这些村级文化协管员专门负责组织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节庆民俗等活动,丰富本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村民黄国英被选聘为村级文化协管员后,这位擅长书画、熟悉音乐的民间艺人和当地的文艺爱好者一道,不仅成立了南少林书画院,建立了民间绘画基地、裕昆堂教育基金会、妈祖书堂等,还成立了十音八乐队等民间乐队。

        (据新华社福州12月22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