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我国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探月成功。
欢呼声在飞控大厅轰然响起,人们把目光投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刘勇。这位由一名地方大学生成长起来的航天飞控专家,此时喜不自禁。在征服太空的壮丽征程中,刘勇出色完成7次神舟任务和2次嫦娥任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刘勇领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发神舟飞船的姿态确定软件。当时,姿态计算是一片空白,没有技术资料和实测数据可资借鉴。
“攀登的旅程是快乐的。”刘勇说。他不舍昼夜,啃下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计算数学等几十本专著,短短2年,就积累了几百万字的学习资料和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他开发的软件,经过专家组评审一致通过;他研究的飞船升力式再入返回控制技术和姿态确定技术,在历次“神舟”号飞船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自主开发的航天器可视化任务分析系统,成为历次任务轨道控制的实用软件;他突破姿态计算和视点控制关键技术,填补了北京中心姿态计算方面的空白;他开发的“姿态球”,为快速准确判断飞行器状态、实施任务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刘勇参与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制,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2004年春天,探月工程立项。
为了实现高精度定轨,刘勇几乎寸步不离钉在电脑前。仅就第一次近月制动控制,刘勇和同事就精心设计了50多种应急控制策略,100余帧注入数据,确保在各种异常情况下,也能控制卫星成功环月。
刘勇自己动手设计计算方案,缜密推算上万组数据。成千上万个字符与他开起“玩笑”,不管怎么算,误差就是减不掉。同事劝他先放一放,等待灵感。刘勇就是不放,连续三天三夜超负荷工作,最终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画上成功的句号——100多万公里路程,多次变换轨道,嫦娥二号控制精度达到万分之五,大大优于设计要求。2010年10月26日,我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顺利进入近月点距月面仅15公里的虹湾成像轨道。这次轨道控制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新的突破。
“不修边幅,不爱说话,整天闷头来闷头走,时刻都沉浸在工作中。”与刘勇相识10年的同事洪春晖说,“除了工作,再没有什么能够对他有更大的吸引力了。”
2002年4月,春暖花开的季节,当单位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职称考试忙得热火朝天时,刘勇却在机房为即将执行的神舟任务完善他的可视化任务分析软件,却错过了自身调职调资。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身边的同事都说刘勇是个“工作狂人”,只要是跟任务有关的事情,他一钻进去就出不来,不做得尽善尽美绝不罢休。从嫦娥二号任务准备到执行两年多时间,刘勇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许多重要的想法、重要的方案、重要的思路几乎都不是在8小时以内想出来的。一旦工作上了手,就放不下。”他这样解释自己无休止的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