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生物分论坛上,我又看到了于洋。此时,他已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名学生,也是“翱翔计划”的“志愿者”。两年前,他作为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高一学生,成为北京市第一批翱翔学员中的一员,在基地学校北京市第五中学的带领下,走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始了“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激情生活。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推出、面向高中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项目。虽然“翱翔计划”与高校招生录取不直接挂钩,参与学员也不会在高招中享受各种优惠,但翱翔的经历,却是他受益终身的。
与这些学员接触,你能理解,在他们心中,翱翔=理想+追求。
拿起学员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副院长张铁道感到沉甸甸的。“我们很激动。这是对他们人生志向的确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认可。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探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学生陈雪娇,经基地学校北京市第四中学培养,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她做的课题是有关蝗虫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内容。尽管初次见到密密麻麻的蝗虫时内心充满了恐惧,但是想到自己参加“翱翔计划”的初衷“想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时,便鼓励自己克服心理障碍,并成功地坚持了下来。
问:参加这个活动耽误课内的学习吗?这其中除了坚持你还学会了什么?
答:可以确定地说,我不但没有耽误课内的学习,而且还对课内学习有促进。因为参与“翱翔计划”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方法的提升,更是一种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我在学习中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和抓紧时间,而且我也学会了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在去年11月,我代表学校参加了赴日本的一个访问,作了一个20分钟的全英文报告。我想,这些收获都是“翱翔计划”给予我的。在“翱翔计划”中,我不仅仅学会了坚持,还学会了感恩。大家都知道“翱翔计划”采取的是“三导师制”,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一名学员的身上都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当你看到有些带毕业班的老师,精心地为你修改稿件;当你看到带博士生的高校、科研院所导师认真地解答你的每一个问题;当你看到有些老师为了你的活动,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心中的感激是油然而生的。我觉得这一切都教会了我感恩,因为这些老师只是为了我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六五中学学生张天,经基地学校北京市汇文中学培养,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他用“痛并快乐着”形容自己参与“翱翔计划”的体会。曾经以为科学家就是在实验室里写写算算、摆弄摆弄试管烧杯、提出些高深的理论……实地参观垃圾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科学研究是艰苦的,需要忍耐和坚持。在进行《北京市城区中学用水现状分析》的研究时,如何推广自己的想法、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
问:你说自己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具体讲讲?
答:在研究过程中,一开始是想自己把课题搞好,后来发现做调查要有相关的条件,要多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公开,多与同学讨论,会得到更多有用的建议,这样加强了我与同学们的交流,提高了我的交流能力。与人交流、合作是“翱翔计划”所倡导的,这也是我们参加工作后所必须的,我认为我的变化就在这里。
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撰写研究论文,参加论文答辩,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与交流等一系列环节,这种链条式的翱翔学员培养方式,把高中学校教学空间拓展到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科研现场,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刚刚进入研究所,面对陌生的一切,让潞河中学的学生张文江有点迷茫。他经基地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走进了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要做什么?该如何开始?一连串的问号让他不知所措。
问:如何面对困难?
答:我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核物理,但这核物理并不是物理书上那些简单的核裂变、核聚变,而是更为复杂的闪烁体探测器。它是测量中子的一种仪器,为了研究我不得不翻阅大学课本,“高斯分布”、“光电倍增管”,诸多物理名词和深奥的物理公式彻底将我打翻在地,砸得我眼冒金星。这一切的困难,可以暂时将我击倒,但绝不能让我永远屈服于他们脚下!因为我知道,科研决不会一帆风顺,坚持是必备的素质!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即使是导师,也不能每次都做出完美的实验数据。有时候,即使拿到了最好的实验仪器,进行了完备的测算与准备,也可能因为一个小的失误满盘皆输。有时甚至会因为抽真空差了一点,周围的电器稍微多了一点都可能影响整个实验结果。但导师却绝不放弃,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仔细检查,重新开始,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让我十分敬佩。事实上,正是因为学到了这样的坚持,我最终战胜了前面说到的众多困难,完成了我的研究。而这份坚持,将会伴我一生。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学生柳帅,经基地学校北京陈经纶中学培养,走进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他感受最深的是“翱翔计划”是如何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从题海战术中脱离出来,转而进行创新型思维的训练;从以前的研究现成的问题,到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主动学习新知。听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听院士、教授的学术报告,不仅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自己明确研究思路,开阔视野,更会引导自己去阅读、学习更深层更全面的相关知识。
问:目前不是所有高中生都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答:实际上在我的身边也有很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我想我给他们有这么一些建议:首先我觉得应该抛弃那种老师灌输、学生去学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更多的、主动的学习;其次,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我们更应该多去尝试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还有就是我们要把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些都是更快适应新课改的一些途径。
问:你听了很多报告。在这些报告中,哪些对你的影响最深刻?批判性的思想融入到学习中?
答:我听的报告有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北师大二附中听的一场报告,报告是北京大学李忠教授做的。当时李忠教授首先阐述了他对数学美的一些理解,这让我很佩服。随后,李忠教授关于弧度制的一些精彩阐述也让我收获很多,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李忠教授的报告让我对微积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听完那场报告后,我就一直在自学微积分,直到现在我的桌子上还摆着一本《数学分析》。这是给我收获最大的一次报告。如何将这种质疑精神融入学习中?我觉得敢于质疑需要有自信,有自信一定敢于质疑,还要有一些对细微之处的观察能力。拥有这两点应该就可以做到质疑,当然还需要其他人的一些提醒。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辛苦的。但从他们的神情、态度来看,他们又是幸福的,发自内心地去热爱,执著地去探究。这或许将就是他们中学时代最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