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苏州12月21日电(记者 苏雁 通讯员 李锦)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世博·金玉兰奖”艺术大赛上,来自苏州高新区枫桥艺术团的排舞《昆利奔驰》获最高奖,服饰展示《枫桥夜泊》获金奖,枫桥街道还获得了组织金奖。
在苏州高新区,像枫桥艺术团这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团队有152支,戏曲社、书画社、腰鼓队等近5000名业余演员,活跃在各个街道、社区。
苏童、叶兆言、范小青等作家两次到苏州高新区采风后感慨:“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竟有如此深厚的吴文化底蕴,最难能可贵的是,传统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不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变得更加鲜活和张扬!”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郦小萍告诉记者,苏州高新区既有真山真水等自然景观,又是良渚文化发源地、苏绣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今年5月,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整合原有的枫叶民间乐团、枫之韵服饰艺术团、舞蹈队等7支群众文艺团队,成立了“枫桥艺术团”。这是苏州市首家街道级综合性群众艺术团,枫桥街道每年投入20万元作为艺术团的活动经费,各文艺团队在参赛、汇演中取得佳绩的,还将另外给予奖励。
这是苏州高新区各街道创新群众文化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枫叶民间乐团副团长吴志伟表示:“体制机制的变革,鞭策我们更多地去创作反映既有时代风貌又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节目。”
红火的群众文化,使传统文化在苏州高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堂铭音乐”是江南地区世代相传了几百年的民俗乡土音乐,72岁的“老枫桥”范文生把“堂铭音乐”“植”入枫叶民间艺术团节目中,堂铭唢呐由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近年来还向全国各地专业团体输送了音乐人才近50名。浒墅关镇引导青少年学习书法和国画,枫桥实验小学成立了“小徐丽仙评弹班”、东渚镇从小学起培养“苏绣娃”,让未成年人深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由此,苏州高新区形成了“评弹枫桥”、“书画浒关”、“刺绣镇湖”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火红的群众文化,需要有功能更完善的文化设施和活动载体。总投资约3亿元,融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于一体的高新区文化中心,已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900万元的浒墅关开发区兴贤文化广场一期进入了最后施工阶段。
郦小萍告诉记者,到2015年,苏州高新区要全面实现“区有两馆,镇(街道)有一站,村(居)有一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格局,镇(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达标率达100%,人均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面积达到0.18平方米。半径为1公里的“15分钟文化圈”已在苏州高新区初步呈现。